夜幕下的跃进村格外热闹,亮闪闪的太阳能路灯把该村沿线的307省道和移民安置点的巷道照得通亮,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灯光下散步锻炼、围圈下棋,享受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柞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有2.3万人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近年来,在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该县把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陕南移民搬迁的目标,统筹兼顾避灾减灾、保障生活、文化娱乐、方便就医上学、改善居住环境等因素,科学布局了一批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
“移民搬迁绝不能一‘搬’了事,必须要在‘能致富’上下足功夫。”县移民办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在移民搬迁扶贫实践中,该县在注重建设移民小区水、电、路、视、讯等基础设施和幼儿园、卫生室、健身广场、超市、物业等公共服务项目的同时,围绕移民集中安置区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城镇商业街区和精品旅游景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搭建平台,实行“一户一策”,优先解决“两困户”就业难题,拓宽了搬迁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全县先后筹措资金3亿多元,已建成集中安置点65个,完成搬迁6450户2.4万人,惠达阳光花园、锦昌阳光移民小区、育才移民小区、亿升移民小区等移民搬迁小区为有序聚集城镇人口和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扶贫
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贫困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生产技能等现状,柞水县扶贫思路从“输血”逐步向“造血”转型,通过实施“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和“人才奠基工程”等教育扶贫工程,使每个贫困户都能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让精准扶贫更加精准,从根本上提升贫困家庭的脱贫能力。
——资助贫困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让贫困村所有适龄学生不能因贫困而辍学,资助上不了大学的贫困生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提高生存能力。全县先后向省内职业技术学院输送了120名“两后生”参加培训或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130人。
——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扶贫培训。县上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意愿的青壮年,免费输送到职业技术院校接受职业培训,免费安置就业。同时在农村重点开展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向多种经营和城镇转移,从农业向工业及服务业转移。全县今年已巡回5个镇开展技术培训48场次,培训农村贫困人口6400余人。
——充分发挥扶智与扶持的倍增效应。在加大农民技术培训的同时,县上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培训后有创业意愿的群众提供集项目扶持、创业实训、小额信贷、政策扶持、后续跟踪服务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引导扶贫对象自强自立,依靠双手改变自身命运,创造幸福生活。
“兜底”保障让贫困户享受“雨露阳光”
记者在柞水县采访时,县扶贫局提供了一份五类特殊贫困人口入户调查摸底统计:全县贫困残疾人、贫困老年人、家庭经济困难高中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和中高职在校生、贫困家庭大病患者等特殊贫困人口达11826人,占到全县人口总数的近十分之一,低保人口达到9212户11709人。
如何确保这些特殊贫困人口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雨露阳光,保证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能就医?
“兜底”保障已成为精准扶贫的最后一道“屏障”。
柞水县在“兜底”保障中坚持做到摸清底数,采取逐村逐组调查、一家一户走访等方式,再识别、再核实,坚决杜绝贫困对象之外还有更贫困群众的现象;找准穷根,从贫困户产业发展、劳动技能及因学因病、残疾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对各类贫困对象分好类、建好档;制定精准措施,根据不同类别的贫困对象因户施策,对症下药,按需帮扶,确保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