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李高峰 吕丽霞) 在大山环绕的丹凤县寺坪镇寺坪村,有一个被群众赞不绝口的年轻人,他就是彭祺,现年25岁的他是一名中共党员,退伍军人。近年来,他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实用菌产业,不仅成为全县有名的食用菌产业大户,而且长期坚持在菇农中开展科技培训、科普宣传、技术服务等活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被当地群众称为菇农致富带头人。2010年度,他分别被商洛市科协、县委县政府评为科普示范带头人,2011年又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称号。
一次偶然的机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彭祺在一份科技报上获得了一条关于食用菌种植的信息。他如获至宝,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入了解食用菌种植技术和市场前景后,2006年底,他只身一人到河南西峡求学拜师,学成后便在自家田里搞起了小面积的食用菌栽培试验。试验成功后,在村组干部的支持帮助下,他从农行贷款10万元,又借了8万元,租地3.2亩,建起大棚4个,购置了烘干机、接种机、制袋机、送暖器等设备,建起了食用菌生产基地。目前,基地已发展袋料香菇大棚6个,栽培6万余袋,年利润约8万元。
在他的牵头下,2009年5月,集生产、经营、初加工、购销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协会正式挂牌成立,会员一致推荐他担任理事长。他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累计对群众进行袋料制种、烘干与科管等方面的食用菌培训23期,免费培训农民3200人次,发给农民技术资料5460多份。利用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成熟技术,并联系县科协、农业局菌药办,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多次与县药菌办技术人员到该县寺坪、龙驹、花园等村镇,为栽植户做技术服务指导,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栽培技术。
随着村民种植食用菌经验日渐丰富,产品产量规模都上来了,他利用自己关系,立足于西安鲜菇销售市场,先后在西安的胡家庙、北二环和土门市场建起了鲜香菇销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