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捧12年的成果

沈琦和爱心人士合影
1986年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电影《野山》的拍摄地--镇安县米粮镇,一直以来《野山》成为镇安人民的代名词所感到荣幸和骄傲。然而,时隔25年的今年,镇子里沈琦同学又考上清华,乡亲们都说:"这又是米粮镇的又一大喜事"。
父母古城西安摆地摊供养孩子上学
今年40多岁的沈吉房,家住米粮镇联盟村十字河畔,全家7口人:上有七十多岁的父母,下有妻子和三个女儿,家里的几亩土地一直由父母请人耕种。近17年来,他和爱人卢正荣一直在西安电子城租房摆摊从事修理自行车、配钥匙的行业以供应三个女儿上学费用,在村民们的眼里,老沈俩口子靠苦力,要支撑大女儿沈琦考上大学、二女儿沈彬在镇安读高三(品学兼优生)、三女儿沈锦在西安读小学六年级(品学兼优生)一个个完成学业,其背后无疑是艰辛的付出。
中等个头的沈吉房、卢正荣俩口子,说话利利索索,他们说在西安呆的时间长了口语基本和关中人一样,搭眼看上去身材消瘦,但脑子聪明,手脚麻利干啥会啥,为供娃上学,不论酷暑严寒还是雨雪天气他们从不休息,每日清晨骑上自行车到电子城周围转出转进看到谁的车子坏了就上前喊叫,"师傅到我店里去修吧",时间长了大家都看到他们手艺不错,又有窍道,不怕脏累,收费合理,深得顾客喜欢和信赖。顾客多了,老沈的经济收入也增加了。
"要能挣到钱再苦再累我干活都有劲了",老卢说。
爱人卢正荣四十多岁却是白发鬓鬓,她说:"我和老沈原来是同学,高中毕业后,为了高考补习三年没有考上不说,还欠了不少的外债,心里一直是个疙瘩。在古城西安打工的十几年,强烈的望女成凤夙愿,让我们只知道终日劳作不息,还清债务,为女儿们积攒学费,说实话在西安的十几年我们两口子没有逛过西安的一个名胜古迹。最艰苦的时期是在沈琦三岁的时候,那时孩子患有眼疾,我们又初到西安也没什么经济来源,只好先租了辆三轮车去市场卖菜,每天起早贪黑,有时候叫卖到嗓子嘶哑。每天都只就着卖剩的菜叶子吃糊汤,每个月赚的钱也仅够孩子一个月的医药费。每天晚上还要每隔十五分钟给孩子滴一次眼药,那阵子我基本上没睡过一天好觉,更没买过一件衣裳。好在娃眼睛终于康复了,还考上了这么好的大学"。另外两个孩子也非常懂事、争气,能认真读书,刻苦学习,平时从不问家里多要一分钱,节假日也不游串贪玩,不和同学比吃穿,发奋要同爷爷、奶奶和父母一起同甘共苦,不"金榜题名"不罢休。
过五关斩六将沈琦说我要圆清华梦
今年17岁的沈琦,鼻梁上架一副红框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好似一位学者似的,她说自己会在闲时捧一本巨厚的名著细品,也会在课间忙里偷闲的瞄一眼《读者文摘》,"书生气质"在她身上体现得恰到好处。
了解她之后才发现这也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女孩子,她喜欢唱歌也爱跳舞,体育课上有她打羽毛球时奋力挥拍的身影,运动会上有她跑接力赛时健步如飞的一幕。"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用于形容这样一个女孩再好不过了。
"清华,无疑是莘莘学子心中的知识殿堂,它也是我魂牵梦绕的求学胜地,是我自小就在心中筑建的神秘"象牙塔"。虽然我深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但我有自信也有决心,我会成为清华的骄傲。"这是沈琦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自荐信中的一段话。如今,沈琦手捧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有说不出的喜悦和说不完的故事。
沈琦是陕西省镇安县中高三的文科生,受惠于清华大学自主选拔"B计划"。
2011年正月十六,她还清楚的记得是报名那天。在其他同学都忙着准备迎接新学期时,她已经坐上了去西安的车前去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笔试。十七号一早,她已坐在了西安电大教室里了。早上考的是语文和英语。"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心里还是挺没底的。后来就采用心理暗示法告诉自己我难人亦难,也就觉得没什么了",沈琦笑着说。
紧接着下午又考数学和综合。对于那天的场景,沈琦还记忆犹新:"数学选择题我做的还是比较快的,后面大题我本来也按照由易至难的顺序做,做到中间却没有思路了。我就先跳到后面挑一些简单点的做,快交卷时我又急中生智的把原本不会的题给做出来了。镇静是我的制胜法宝。每次考的时候都是两科试卷同时发,当然时间的合理分配还是很重要的。"
2011年3月12日,来自陕西省镇安县中的沈琦和她的同学在清华大学自主选拔复试考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比试。在经过体质测试、特色笔试和综合面试3个环节的考验后,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又将启程回到各自的学校,为着自己的大学梦想继续努力。"面试采用的是三对一的形式,偌大的一个教室坐着三个看上去就很渊博的教授,他们以轮流提问的方式主要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方面了解学生。比如我的问题有'如何根治水土流失''你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等等。教授们都很和蔼,对于他们的提问我基本上都可以轻松作答。"沈琦回忆道。从学校1400多名高三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进入清华大学自主选拔复试名单,沈琦当时是热泪盈眶。
她知道"B计划"是清华大学在2010年11月公布的2011年自主选拔计划的两个试点方案之一,其中A计划是针对综合表现特别突出或者特长特别显著的优秀学生,重在"拔尖";而B计划则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考生,重在"公平"。根据B计划,清华大学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优秀考生,以及因经济、社会、教育条件欠缺而在考学过程中面临困难的优秀考生提供申请条件、考试费用和综合评价等三方面的支持。尽管连续两天的复试让沈琦显得有些疲惫,但她对自己在复试中的表现还是充满自信。活泼的沈琦向往的是清华的语言类和管理类专业。
3月24日,清华大学赴陕西考察组的三位老师不远万里地在跨越了沟谷山路,经过了35个隧道后抵达了镇安县,他们将在这里开展"B计划"候选人的考察活动,考察对象是家住在镇安县米粮镇联盟村的沈琦同学。经过详细的考察,考察组的老师们给沈琦留下了这样的综合评价:"沈琦同学长期生活、学习在陕西省镇安县。该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地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家住镇安县米粮镇联盟村,在深山中。一家7口,父母是普通农民,靠打工务农为生。作为B计划候选人,该同学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在商洛山区的考生中表现突出,基本能够达到我校对于新生的学业要求;同时,该生对未来个人成长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计划,对于国家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为国家做出贡献;该生人品端正,关心同学,热爱集体,心理健康,乐观坚毅,师生评价好。综合以上情况,沈琦同学符合B计划政策倾斜的要求和B计划候选人的选拔要求。"沈琦最终,作为首批"B计划"认定的4位获得最高优惠加分60分的考生在高考中已全部圆梦清华。面对老师、爷爷奶奶、父母和家乡的叔叔阿姨,沈琦再一次流下了热泪。
志存高远是沈琦同学的追求
镇安中学副校长龙超奎说:沈琦在县中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她自上县中以来就不曾懈怠过,可以说沈琦同学是一步步靠近目标的人。班主任李本瑜告诉记者说:奋起直追的人,他们也将一步一步靠近理想的彼岸。沈琦不仅学习好,动手能力也强。有一次为了得到可靠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她作为语文学习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走出校门,去野外实地采访回来后又查阅各类书籍资料,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第一次完成了一份质量较高的课外学习报告;在校期间一直品学兼优,能力突出,曾多次获奖。
沈琦同学在镇安中学学习期间曾多次荣获校"康菱奖学金一等奖","十佳学星","校三好学生"及"县级三好学生"奖励。另外,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的她却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崭露头角,获得全校唯一的一等奖。
在沈琦的心目中,大学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虽说未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挑战,但她仍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现在她要做的就是丰富充实地度过自己的暑假生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
浓浓乡情让沈琦感恩不尽
沈琦同学考上了清华大学,一个多月来,在镇安县的大街小巷,在米粮镇的村组农户,人们议论的是一个共同话题,"沈琦这娃有出息,为咱山里人争气了"。乡亲们三三两两的买上鞭炮来到沈琦的家门口放了一次又一次,在得知她家庭经济依然是比较困难时,乡亲们你一百,他两百的给,镇安中学也给了奖励,米粮镇党委政府的领导,米粮镇中心校、沈琦的母校白塔中学的主要负责人,村委会的干部,县妇联会、县工商联组织的企业老总,也给沈琦同学送去了上学的路费和生活费,村民杨秀英将自己卖金银花的100块送给沈琦说:"好孩子你为我们村里增了光哦"。在西安打工的宁远会赶回家送来了500元说:"沈琦这是给你的上学路费"。
面对乡亲们的一片盛情,沈琦同学说,我会好好努力学习的,将来汇报社会,绝不辜负乡亲们的厚望。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沈琦的妈妈拿着女儿的入学通知书,默默的笑了,老沈看着侃侃而谈的女儿,虽然没有言语,但眼里也满是疼爱之情。
8月17日,清华新生就要入学了。
祝愿沈琦未来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
祝愿这个幸福的家庭一切安好!(文图/陈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