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高度做项目,从百姓立场算效益。盘点2013年的民生“成绩单”,可谓亮点频现:共开工建设民生工程148个,已经竣工项目121个,完成投资11.76亿元。新增城镇就业22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34万人,其中劳务输出7.24万人,劳务创收达7.64亿元。全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810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90元,同比增长17.2%。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775套13.82万平方米,建成镇公共租赁房1000余套,建设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3个,安置群众2200户8500人。启动建设丹凤二中、思源实验学校等项目。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实施良好,体育场综合训练馆投入使用,发放广播电视“户户通”设备23676套。全县医疗、养老等五项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困难弱势群体救助、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有序实施,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建成了竹林关区域敬老院、县中心敬老院康复楼及5个老年幸福院。全县1.16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了脱贫。
创新工作理念:注入生态文化元素打造“乐居丹凤”民生品牌
丹凤县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既立足于当前解决群众最关注、利益最密切、最期盼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又着眼于长远规划,突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围绕建设“生态丹凤”“文化丹凤”,给群众创造一如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居环境,追求有文化品位、精神愉悦的生活状态。打造“乐居丹凤”民生品牌,使丹凤成为人类最佳宜居地和灵魂的栖息处。
丹凤县积极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行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以GDP论英雄,推进“生态立县”战略新突破,培植生态产业,实现区域发展在转型中顺利实现换档升级,让发展尽情释放生态红利,惠及子孙后代。县上积极发挥关天经济区、商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商洛“一体两翼”的叠加效应,围绕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关天经济区生态示范区、西安第二生活区为目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丹凤。突出示范带动,分类施策推进产业经营方式“脱胎换骨”。该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矿产、清洁能源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探索促使产业聚集和能量释放,推进经济核心区快速形成,走出一条产业聚集、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和低耗、减排、高效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在农业领域突出畜牧产业链和林果产业链,采取“畜—沼—果”的循环发展模式,在工业领域打造盐化工产、石墨资源、铁矿资源等综合开发产业链。以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积极实施重点道路交通、丹江漂流段、金山公园和新农村示范村等绿化工程和丹江湿地公园和丹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使辖区内主要河流段面水质均达到国家三类水质以上标准。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全县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50天。
人的幸福指数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精神生活的满足。县上围绕打造“文化丹凤”大餐,弘扬诚信、睿智、包容、创新的丹凤人主流价值观,开展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农家等“五进”活动,组织文艺演出70余场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80余场次。开展“书香丹凤”全民阅读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县文化馆、图书馆、镇文综站免费开放接待群众。
加强社会建设:从机制破题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群众工作模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各级党委、政府开展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如何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正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机制保障。丹凤县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调研工作为契机,以打造便民服务平台为载体,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群众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