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见习记者 董 楠 陈 波)日前到山阳县牛耳川镇采访,祖上六辈一直居住在武王沟村潘家院子的潘国贵正在忙着收拾老宅院子里的杂物,他告诉记者:“我现在住在街道,天晴了,偶尔上来干点农活。”
今年66岁的潘国贵老家的房子处在滑坡体上,属于地质灾害点,过去附近的泥石流曾好几次都差点威胁到他们家。去年牛耳川镇街道移民搬迁点竣工,潘国贵也搬到了牛耳川镇街道移民搬迁点。潘国贵说:“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说实话一开始不太想搬,害怕房间小不习惯。后来下去一看,原来是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真后悔当时没早点搬。”如今住在半山腰的潘家院子的7户村民都已搬走,只剩下几间空荡荡的土房。潘国贵告诉记者,自从搬到安置点以后,买东西、孙子上学都方便,儿子在外打工,家里也不再喂牲口,剩下的几亩地和毛栗树,闲暇时上来收拾一下就行了。
下山后,记者来到牛耳川镇街道移民搬迁点,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干净宽阔的街道映入眼帘。楼门口相邻而坐的街坊们正在有说有笑拉家常。年前刚从下庙村搬过来的黄厚勇对记者说:“搬过来以后干啥都方便,街道有医疗站,隔壁就是幼儿园,路修好了水也通了,年前我又跟村干部一起把安置小区的电全部按标准化重新装了一遍。咱村民盼的不就是这些嘛。”黄厚勇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接着说:“我们搬下来的时候地基全部都是打好的,政府又给我们每个搬迁户补贴了三万元。有的村民搬下来没有地种,附近的村民出门打工土地闲置,村干部出面多方协调,把闲置的土地租给我们这些没有土地的村民种,为我们费了不少心。”街道旁一位村民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坐坐,只见两层小洋楼,装饰得很温馨,各种崭新的家电、器具一应俱全。“政府补贴为我们减轻了许多负担,这些都是按照城里人的房间装修的,出了门就是超市,现在过的跟城里人没啥区别。”村民高兴地说。
就在安置小区的隔壁,一栋彩色的楼房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原来是牛耳川镇幼儿园,园内环境优美,各式各样的运动娱乐设施齐全,绿绿的草地和软软的橡胶地,更是孩子们户外体育活动、游戏、玩耍的好地方。刚刚走出办公室的吴校长告诉记者,这个幼儿园是省标准化幼儿园,总投资200多万元,去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共有87名学生,5名教师。学校设施齐全,费用很低,一学期300元的学费,每个周还能给学生做上4顿肉,伙食也不错。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把孩子从外地转回了老家,预计明年招生有可能突破100人。
牛耳川镇镇长董经国告诉记者,牛耳川镇街道移民搬迁点共130户,现已入住120余户。目前社区的水、电、路已全面接通,社区街道幼儿园、医疗卫生室等公共基础设施已全面建成。社区文化广场,娱乐健身设施正在抓紧建设。距离安置点一公里左右的泉水井豆制品有限公司是目前商洛最大的豆制品厂,一期工程便可为当地解决两百多人的就业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