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从小就对针线活儿非常的喜欢,康大妈动起手做起来就特别容易上手。“别人不用教,我只要看一眼就会了。”康大妈说,在每年的社火晚会演出时,自己都会提前制作演员演出服装,有时一个人忙不过就让大女儿及其女婿帮忙做。如今一晃四十年过去了,而自己依然坚持在做。
没有收入的戏团
要组建起一支义演队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康明娥老人对此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为了能够召集一批热爱文娱活动的民间艺人,康明娥老人长途跋涉,多方打听,甚至上门去请那些群众演员,如今一支十三四人的演出队伍业已成立。在每年年关抑或重大节日演出活动时,康明娥老人就提前联系热爱此项活动的群众艺人,让他们吃住在自己家里,提前排练半个多月,还要给演员们发工资。至于演出的设备器乐,全都由康明娥老人自己备,自己没有的就向别人租借。今年的社火晚会演出地点在街道及九湾村,时间从正月初七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方圆四五里的群众3000多人扶老携幼前来观看,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演出费用,全都由康明娥老人自己出。她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次演出六七天,除了演出服装、设备器乐、演员的吃住、工资需要自己出,包括搭戏台子、请人帮忙都要靠自己来完成,一周下来就需两万多元,而这些钱是从自己卖手工艺品、卖药材甚至卖粮食凑齐的,还有一部分都是几个孩子帮忙扶持着。“县上每年能给3000多元补贴,其余大部分都得靠自己解决。”康明娥老人说。
康明娥老人的小儿子岳新峰不仅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帮母亲买音响、买器乐,帮忙搭建戏台,还担任母亲所成立的花鼓艺术团的节目主持人,其大姐现在也已成为花鼓艺术团的主要演员之一。康明娥的老伴岳长茂是一名退休教师,在妻子的影响下成了她的得力助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不仅会唱眉剧、户剧,还能将党的政策与社会风貌融为一体变成快板供演出使用,外孙女放假回来也参与到演出当中。如今康明娥老人家里的成员几乎都成为了花鼓艺术团的演员。
为了使自己热爱的花鼓戏传承下去,走进千家万户,康明娥老人一个人既唱又演,支撑起整个摊子,让这个执着的老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假如有一天自己真的老了,不能演了,我很想把自己的花鼓戏和手艺传承下去,希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可。”康明娥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