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药是懒人庄稼
在夜村镇,种药材的现象很普遍,柴胡、桔梗、黄芩、丹皮……各种药材名就连黄口小儿都能说得上一串。见到朱淑珍时,她正站在一片开得正好的牡丹花海里为丹皮松土。朱淑珍今年49岁,家里有5口人,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城里打工,丈夫就在附近打小工,朱淑珍则帮忙带刚上幼儿园的小孙子。“种粮一年就得忙两料庄稼,中药材种起来周期就长,一年到头锄一次草就行了,其他时间都不用往后瞅,很省事,是懒人种的庄稼。”朱淑珍说,由于平时家里就她一个人,又要接送年幼的孙子上下学,没精力也没时间做农活,但又觉得好好的地不种太可惜,思来想去便想到了种药。
朱淑珍栽的丹皮至少要在地里种上5年才能挖出来卖钱,今年才是第2年。“丹皮是通过幼苗移栽的,幼苗1毛钱一苗,一亩地能栽个1000来苗左右,种的太稠根就长不大了,去年制好的丹皮一斤卖到20块钱,价还可以。”朱淑珍说的制好的丹皮,是指将生长5年以上的牡丹的根部挖出来晒到七八成干,再将根里的筋抽掉后晒干,丹皮就制成了。说起种牡丹的技巧,朱淑珍也向我们娓娓道来:“丹皮很好经管,冬里农闲的时候栽苗,栽的时候间距要合适,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稀了浪费地,稠了产量上不去;再就是每年四月份牡丹开花的时候进地里除除草,顺便翻一下土,能叫根更好地扎下去;再就是等快要挖的时候,提前要把花掐掉,以免分了根的营养,别的也就没有了。”
朱书起今年66岁,是夜村镇陈巷村人,家里有近三亩地,儿子和儿媳妇都在西安做水电活,地就由朱书起和老伴耕种。常年干农活保持着弯腰的姿势,朱大爷的背也跟着佝偻着,近几年,他越来越觉得身体不如从前了,种了点苞谷和小麦等粮食够吃之后,便种了些黄芩、丹皮和柴胡。“我们这一辈人都是从饥荒年代过来的,地里不种粮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但是种粮食也确实乏人,我老了也干不动了,娃也常年在外面,这地一年不种就荒了,干脆搭配地种些好经管的药材,权当换些零花钱。”朱大爷说,黄芩和柴胡两年就可以挖了,丹皮可以任它长,平时除除草就行了,就是挖的时候要出些力。但是种药也有种药的烦恼,朱大爷向我们反映,由于中药材种植的周期长,往往摸不准市场的价位,所以只敢种些药籽便宜的药,赚不了钱,再加上没有科学管理,产量也不行。
种瓜点豆正当时
农谚有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天的农村,种瓜点豆是农家常事。俗话说,瓜菜半年粮。这些瓜菜,在农家人的饭桌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对土壤的要求很低,随便的一垄地,甚至是农家院的角角落落,只要你下下种子,到了盛夏深秋,总会回报你新鲜水灵的时令蔬菜,随便一烹都是美味。
王小娥是沙河子镇桐木沟村一名勤劳朴实的农妇,每年这个季节便是她最繁忙的时候——家里这大半年的蔬菜都要靠她种。只见她拿出去年碾小米、小麦留下的谷糠用水浸透了放到一个竹筐里,再把一些南瓜、西葫芦、丝瓜、倭瓜、葵花籽等种子蘸一蘸水放进湿得透透的糠里去,然后等着它们发芽。等上两三天,瓜种都发了芽,再去集市上买来西红柿、茄子、莲花白、青椒等育好的秧苗,一起下到已经培好的一畦畦地里,再浇足水就行了。“我们农村人不像城里人想吃啥菜就去市场上买,既没那个闲钱也不方便,在自家地里种些是最好的。”王小娥说,她种的这些瓜菜足够吃到霜降前,等到了七八月份,还会再种上萝卜、白菜等耐放的蔬菜,那就是冬天吃的菜。
夜村镇陈巷村的刘春富则选择种些花生、黄豆、绿豆、小米等五谷杂粮。“这一片地是沙地,不适合种粮,就是种些油料作物收成还可以。”刘春富说着,边把花生种子下到提前挖好的小坑里。刘春富今年59岁,儿子在西安已经安了家,本来想把老父亲接去西安同住,可刘春富却住不惯大城市的楼房,也舍不得家里的几亩地,硬是坚持着回了老家。“我种了一辈子庄稼了,一时闲着也不习惯,再看看娃在城里吃根葱都要花钱,我现在还能干动,就想种些五谷杂粮的给娃送过去。”刘春富说,他种的豆子、花生没有洒任何农药,也不用化肥,上地都用的是农家肥,是现在很时髦的绿色农产品,儿子一家很喜欢,还经常拿去送朋友、同事,很受大家的欢迎。“娃喜欢,我种地都有劲,现在都不种麦了,就种些各色各样的杂粮。”刘春富说着话,一分多地的花生就种好了,接着还要去另一片地里种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