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学艺富了家
“虽然一条腿不中用了,但我还有双手,还有胳膊,只要肯吃苦,能学一门手艺,就肯定饿不死。”魏万林说,他每天都在琢磨着适合自己学的手艺。看到家中角落里的缝纫机,魏万林的心开窍了:“踩缝纫机一只脚就够了,坐着也不需要出太大力,不是正合适嘛。”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夏夜,他把自己想去西安学裁剪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对他疼爱有加的父母虽不忍心,但还是咬咬牙让儿子出去闯荡了。就这样,慈爱的父母带着家里所有积蓄陪他来到西安一个裁剪培训班学习,这一年他刚刚20岁。两个月后,他期满结业,又就近在西安找了一家服装店跟着师傅学习、巩固技术。尽管这期间,没有工资,不管吃住,但他依然一丝不苟,勤勤恳恳认真实习。为节省在西安的生活费用,魏万林甚至没有租房子,夏天就寄宿在大桥下、候车厅凑合一宿,冬天钻到人家的窝棚内、窑窟里将就一夜。“吃别人的残羹剩饭,盖捡来的破棉烂褥,简直和讨饭的叫花子没什么两样。”魏万林回忆,但他表示那个时候内心是充实的,也不觉得苦。为了提高自己业务能力,魏万林又托熟人在西安纺织城找到一份工作,在那里又学习了一些裁剪实用技术,为回乡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1年,学成手艺的魏万林回到武关老家,随即在武关街道租了个店面,创办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裁缝铺。虽是小本生意,但由于他的做人诚实脑子活,勤于打理,技术又好,生意异常兴隆,一年下来倒也攒下了一些积蓄。一年后,他又将裁缝铺搬到县城中环路。由于他诚实守信,童叟无欺,货真价实,铺子生意很快的就火爆起来,5台缝纫机日夜叫个不停。这时的魏万林在丹凤县城已经小有名气,不时有人前来拜师学艺。店里雇佣的女徒弟汤凤梅也对这个勤劳能干的小伙子倾慕不已,并义无反顾的嫁给了他。在汤凤梅的指点下,魏万林花5000元开了个布匹店,为客户提供了选布、裁剪一条龙服务,既方便了顾客,又增加了利润。致了富成了家,魏万林事业、生活均蒸蒸日上,让很多人都艳羡不已。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1994年的一天,魏万林无意中听说一福建人在武关南坪村七里店建了一座加油站,由于种种原因,有意转手。魏万林听说后便和妻子商量着把加油站盘活过来。魏万林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不久武关南坪加油站便以8万元的价格过户到了魏万林的名下。“当时加油站只有两台加油机,但由于靠近国道,来往的车辆很多,油源不够,我就买了一台油罐车,让妻子在家加油,我跑油源拉运,不拉油的时候就贩西瓜、拉水泥,挣些是些,反正不能让车闲着。”魏万林说,那时对钱的意识也比较模糊,只是想一味的往前奔,几年时间倒也挣了不少钱。2000年因312国道由武关河北改道河南,魏万林又瞅准机遇,投资了100万元在南坪陶家堡新建了一座加油站,一口气配置了8台加油机。这些加油机就像摇钱树一样,将财富源源不断的滚到魏万林的口袋中。此时的魏万林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以天为被地为床的小伙子,而是拥有着两座加油站、在省城有着多家商铺和房产的魏老板。
建农场回报乡亲
“谁家经济有困难,就到万林加油站。工资按时发放,加班加点另算。遇到难事他帮,出力流汗我们情愿。”这是当地村民感激魏万林提供就业机会所流传的顺口溜。可是加油站需要的劳动力毕竟有限,自己并没有很好地帮到乡亲们,魏万林的内心很惶恐。
看到武关的男劳力纷纷出门打工,只剩下老弱妇孺守在村里浑浑噩噩地度日,地也渐渐地撂荒了,魏万林便在心里暗暗盘算:能不能搞一个能把村里闲人都吸纳进来的项目。考虑到村里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对农活熟悉,加之农村有大量的土地可供流转,魏万林便在农业项目上做起了文章。“这几年在外面跑运输,我发现反季蔬菜和观光农业很有市场,我就想着在武关也搞一个。”打定主意后,魏万林数次前往山东寻访“中国蔬菜大棚之父”王乐义。“人家名气大,轻易不见人,我去了好几次都没见到人,最后我打定主意不见到人我就不回了,整天守在他家门口,还是他的私人医生看见我在外面站着可怜,跟他说一名残疾人从陕西农村赶过来等了很多天了,这才把他打动了,接见了我。”魏万林说,王乐义与他交流了一个多小时,对他的想法非常赞许,还派了技术员跟他一起回武关建棚、育苗。2010年6月,魏万林投资500万元建成了商洛民乐现代农业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