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一投入运营,魏万林便广泛吸纳周边村子的贫困家庭、留守妇女、残障人士前来打工,希望给他们提供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段亮是武关村人,今年27岁,由于右手残疾做不了重活,母亲还患有眼疾,家庭十分贫困。“我们村的人要么是去南京卖拉面,要么就到温州搞捕捞,我这手成了这个样子,啥都干不了,我妈这样我也不能出远门,要不是魏叔的农场,我真的不知道日子要咋过了。”段亮说到。现在,段亮已经干到了农副产品深加工部的副经理,一个月工资少说也有3000多元。见到陈小荣时,她正在大棚里忙着为圣女果授粉。陈小荣今年44岁,家中有4口人,可常年在家的只有她一个。陈小荣告诉记者,丈夫去了新疆货厂做搬运工,两个儿子分别在南京和深圳打工,都是一年才回来一次,她除了农忙时节种点庄稼外,都闲在家里,很是无聊。魏万林的蔬菜大棚建起来后,她就报了名,每天跟着工友一起做活,有说有笑还能拿工资,感觉日子也好打发了。
就在记者采访的间隙,不时有游客前来游玩,或是捧着刚采的鲜花照相,或是提着篮子享受采摘的乐趣。老板娘汤凤梅说,每到周末,停车场的车都停不下。穆先生老家在丹凤,平时在商州上班,周末时喜欢跟同事一起开车去郊外游玩。得知武关有草莓采摘园后便组织同事们趁着周末过来游玩。“呼吸着郊外新鲜的空气,亲手摘着让人垂涎欲滴的草莓和圣女果,吃着无污染的农家味,闲了跟同事们打打麻将,真叫人不想走了。”魏万林介绍,现在的草莓其实已经是末茬了,却还可以卖到25块钱一斤。“每年11月,当外面还是一片冰冻的时候,大棚里却是温暖如春,第一批草莓也到了采摘的时候,可以卖到50块钱一斤,摘完后不到两个月新的一茬就又会长起来。”
魏万林的草莓何以卖得如此之贵?魏万林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趣事:“村民李树胜的儿子常年在上海打工,今年带了孙子和儿媳回来玩,李树胜就带着儿子和孙子来到采摘园参观,我顺手拿起桌上半盘吃剩的草莓让小孩吃,小孩一颗接一颗不停地吃,这让李树胜的儿子非常疑惑,他说平时买的又大又好的草莓小东西吃一口就不吃了,还以为他不爱吃,谁成想今天吃这么多,他自己一尝才知道了原因——香、甜,味道浓郁。”魏万林说,他从来没有打过广告,游人自动就撵来了,根本就不愁卖,都是因为他的果子品质好:不撒农药、不催熟、免去运输环节,完全的绿色有机。
目前,魏万林的农场里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多亩,其中育苗智能日光温棚10亩,高标准蔬菜种植大棚28个,日产高品质蔬菜3吨,年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安置当地闲散劳力260余人,其中残疾人50余人。在农场的带动下,全镇新建高标准蔬菜大棚72个,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人数发展到800余人,人均年种植蔬菜收入400多元。与此同时,魏万林还举办培训班12期,参加培训群众近万人,为全县培训技术人才1200多名。农场培育的“秦乐源”牌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已获国家农业部认证,蔬菜基地也被确定为国家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陕西省劳模、商洛市政协委员、丹凤县政协常委……头顶着这些光环,魏万林说他不只要做一个有钱人,更要做有威望的人,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