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区地处丹江源头,是国家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保持好水土,保护好水源,对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07年以来,我区实施了“以流域为单元,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的”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商州区“丹治”工程一期项目自2007年启动实施,2011年7月通过省级验收。一期“丹治”项目共涉及丹源项目区等7个项目区,道岔沟小流域等29条小流域。涉及22个乡镇,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8.11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319.85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368.26平方公里。
“丹治”二期工程涉及东岳庙等四个项目区,蒿坪沟等12条小流域,涉及8个镇、办事处,规划治理流失面积285平方公里。自2012年8月启动实施,已完成3条小流域,61平方公里的治理任务,目前正在实施张峪沟、三十里铺两条小流域治理。为了贯彻落实商州区“生态立区”战略,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水保局关于建设水土保持示范园的要求,商州区政府决定依托“丹治”二期项目,建设静泉山水土保持示范园,实现秦岭山区丹江沿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普及展示和水土保持科普知识宣传。
为了保证商州区“丹治”项目顺利实施,商州区在项目计划下达后,及时成立了机构,明确了项目实施法人,同时以区政府文件印发了《商州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商州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细则》,进一步夯实了责任,明确了职责,为全面实施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搞好工程实施,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认真选点,精心设计,在总结过去小流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集中连片,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规模开发,注重实效”的原则,深入实地进行规划。在总体规划上以沿高速路(公路)、沿城镇(村庄)、沿川道为治理重点,尊重自然规律和群众意愿,使规划科学、合理、可行,实现国家要“被子”、群众要“票子”的目的。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在治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至上”的原则,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严格要求。为了规范和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切实管好用好水土保持项目资金,专门制定了《商州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从而确保了资金的正确、合理、安全运行。
经过实施“丹治”一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2~5%,增加林地面积19000公顷,发展经济林优质矮化核桃建园2200公顷,新增坡改梯1020公顷,年实现保水约900万吨,保土约200万吨,年实现经济效益约1600万元。“丹治”项目的实施,不仅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不流失,而且为项目区产业结构沟调整,农民致富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