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油河镇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调查
商洛日报(孙传卿 柯遵印)日前,笔者来到商南县清油河镇洋桥村采访,老远就看见一排排白色的蔬菜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非常醒目。走进大棚,黄瓜、茄子、花菜、生菜等长势喜人,工人正忙着浇水和采摘。大棚外面,满载新鲜蔬菜的运输车正陆续出发,运往县城和临近乡镇超市。
洋桥村位于商南县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有耕地面积700余亩,属于典型的农业村。近年来,该村围绕“村党支部+党员责任区+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的立体党建工作网络,实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群众盘活土地资源,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并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延和谷物合作社党支部。
村党支部书记何衍军带头从事谷物生产、加工、贮藏和品种开发改良,生产加工面粉和挂面,年加工面粉3000吨,年生产挂面2400吨,实现产值850万元,可解决当地30余名群众就业。2012年11月,延和谷物合作社生产的“商谷”牌杂粮挂面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合作社把加工产生的角料再加工成饲料,提供给河西、东沟两大养殖基地。在全村农户中推广沼气池,利用沼气照明生产。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向附近及本镇内的大棚蔬菜和农作物施肥,培育无公害绿色蔬菜。目前,全村已发展占地50亩的日光大棚5个,培育黑小麦30亩,发展谷物种植基地2500亩。
村党支部书记何衍军说:“土地整治和土地流转让我们这里的无公害绿色蔬菜、黑小麦、谷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好政策让全村人致了富。”何衍军说:“我总共承包了2000余亩土地,今年流转的就有280多亩。土地流转后,每亩地每年增加收益700元,一年就增收100万元。”
近年来,商南县根据纯天然无污染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在清油河镇投资1000万元整治土地2000亩。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大力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惠及群众123户562人。
“土地整治整合了零散地块,形成了成套的灌溉体系,提高了耕地质量,为土地流转打下了坚实基础。”清油河镇党委书记郑生全说:“当前,我们有5个蔬菜品种取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统一标识,基本供不应求。”
洋桥村5组的柯宝惠家里缺乏劳动力,以前闲置了3亩多土地,流转试点后,他把闲置的土地交由合作社管理运作。他说:“土地流转后,家里人既可以到周边的城市打工赚钱,也可以在专业合作社务工挣钱,年底还有丰厚的利润分成,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今年,清油河镇抓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机遇,围绕打造“绿色无公害蔬菜核心示范基地”目标,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试点改革模式,依托洋桥村延和谷物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引领、合作社领办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培育出恒鑫林果专业合作社、健辉日光大棚蔬菜合作社、友源养牛专业合作社、友源淀粉制品加工合作社等一批农产品特色产业。部分党员群众还先后创办了纯净水加工厂、砖厂、木炭加工厂、洁具厂、石灰厂等10多家非公企业,全村已初步形成“支部引领拓富路,党员抱团兴产业,群众户户有项目,百姓家家增收入”的良好氛围。
目前,清油河镇洋桥村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有128户,土地流转总面积300亩,占全村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39%。通过土地流转,每个农户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土地整治把闲置零散土地全部集中起来,既可以节约成本,又方便统一机械化运作和管理。它改善了农业尤其是蔬菜种植条件,是推动蔬菜基地蓬勃发展的巨大动力。”商南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殷双成说:“土地流转改变了以往‘小打小闹’的生产模式,使农民财产性收入有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