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王的创新路
刘立伟不仅会制作花灯,而且还会玩灯,在长期的玩灯中,他进行了不少的创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春节花灯玩得最热闹的时候,刘立伟制作的镇安花灯很受山阳、柞水、旬阳、宁陕、西安等地群众的青睐。每年下半年,他和村里会做花灯的都忙得不可开交。
“我做的花灯不仅样式新颖好看,而且玩灯时花灯不容易被里面的蜡烛烧毁。那时候,附近各县有的单位都是提前给钱订做花灯,我和周围会做的群众整个冬天都在家里做花灯。”刘立伟说。
刘立伟介绍,玩灯都来自于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祭祀。据民间传说,正月十二,是天堂灯神下界的日子,灯神在灵宵殿领了玉旨,到民间庆贺新春元宵佳节,所到之处,张灯结彩、放鞭炮、燃花筒,烧香敬表,用喝彩词祝贺地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去瘟祛邪、添福增寿、求子升官、四季发财、吉祥如意。
在农村,只要玩灯,所到群众都很高兴摆上酒席,送上红包来接灯,希望新年一家平安富贵,国家风调雨顺。但玩灯带有神话迷信色彩,经常龙灯的“龙头”在自家门口被烧坏,这是群众最忌讳的。
为了不让这种现象发生在群众的家门口,玩灯的组织者便减少了龙灯的龙头部分的蜡烛数量,有的连龙眼睛上的灯都去掉了,群众都说龙成了瞎子,怎么风调雨顺,这让玩灯世家刘立伟很不是滋味。刘立伟说:“龙灯的龙头有讲究的,那必须是12盏灯,如果闰年的话还要13盏灯,一般的整个龙身要48盏灯。既然祖先们能玩出来,我们就一定能找到方法。”当时才30来岁的刘立伟就反复设计、绘图、制作龙头,装了拆,拆了装,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终于琢磨出将12盏灯安置在龙头的方法,使失传多年的花灯重放光彩。“为了不被蜡烛燃烧,龙头做大了,样子不像龙,龙头做小了,蜡烛火苗容易烧着。我后来就琢磨出了龙头最佳长是两米多,高1.5米,不管龙头怎样翻转,都要保证30公分的蜡烛火焰的距离。”刘立伟介绍,他做的龙灯被大家所喜欢的主要原因是龙有生机,做的龙灯在晚上玩的时候,龙头两只眼睛不停地转动,而里面的12盏蜡烛安然无事,既不会熄灭,也烧不着。
刘立伟酷爱扎灯艺术,特长龙灯、莲船、云朵、竹马、排灯、喝彩灯等。他制做的花灯有十二生肖、宫灯、绣球、太极图、乌龟、天鹅、金蟾、莲花灯、花兰、蝴蝶、大鹏、孔雀、瓜果等100多个品种。在花灯的制作上,刘立伟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板栗灯,蚕灯以及为各行各业制做的招牌灯等,作品造型精致、栩栩如生、各种颜色搭配,别出一格,都体现了时代特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刘立伟发现了云镇花灯局限在夜间表演,在娱乐的氛围上,缺少惊险和刺激,他就和自己弟弟到从外地学习“亮狮子”,自己动手制作狮子,用两个大楼梯搭成云梯,然后在上面玩狮子。再后来,他们训练用48条长板凳搭成15米高的云梯,每条板凳一个人,刘立伟就和自己的兄弟在上面玩狮子。“在高架上玩狮子,前面的人要矮小轻捷,后面的要粗壮有力,用安全绳把前面的同伴提拉。”刘立伟介绍,“我年轻时玩这,很受老百姓欢迎,下面的看着狮子在云梯的板凳头上跳来跳去,很危险,实际很安全。”
传统技艺待传承
“十几年前,镇安花灯很受群众认可,表演所到之处,群众都提前和组织者联系接灯,自愿招待,并奉送红包,那时物价低花费不大,玩灯的基本都能包住前后花费。我们大多数艺人既扎灯,也玩灯,很受人尊敬,我们趁着冬季农闲还能挣点补贴,不少艺人也都积极加入。”刘立伟回忆起云镇花灯的辉煌时期,依然割舍不下那份浓浓的情结。他谈到兴致很浓时还兴奋地用桌椅作比,向记者介绍他当年玩灯、玩狮子的绝招在群众心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