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记者 肖 云)“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一墩铁砧,一个风箱火炉、几把铁锤,便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叮叮当当”声中,一把把锹、耙、犁、铲、刀等用具便在火光四溅中打造出来。铁器是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城镇化的日渐发展和机械化的普遍应用,作为主要劳动工具的铁器退出历史舞台,打铁这门老手艺也面临失传。
46岁的蔡干照是柞水县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铁匠之一,他的打铁铺子在红岩寺镇临河的街面上,是老式的门板房,一眼望进去黑咕隆咚,各种打好、未打好的铁具杂乱无章地摆放着,打满历史的印记。蔡干照告诉记者,打铁是他家的祖传老手艺,从爷爷辈(即清光绪年间)就开始打铁。蔡干照的爷爷是旧社会的生意人,开过染坊、贩过漆料,还开了一个打铁的厂子,雇请了七八个从河南逃荒过来的铁匠,一天能打七八十件铁器。那时,铁具生意很是兴隆,除了供应给附近百姓,还请人用担子挑到柞水县城、商县城里卖。蔡干照记得,爷爷到73岁了还在打铁,解放后,父亲继承了这门手艺,哪个生产队需要,就把火炉、风箱搬过去做,在耳濡目染中,自己17岁便跟随父亲打铁,还曾去关中一带给驴、马打掌。“但是打铁并不是那么好学,烧过了容易打散,烧冷了又粘不到一块去。”蔡干照说,打铁是个劳力活,要千锤百炼才能成形,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纯手工打铁已被电锤等部分机械取代,一个铁匠干的活儿能顶以前的四个,但常年高温烘烤、锻造的环境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以前打铁生意好,也有人跟我学过,但都是半途而废,没有成功。”
打铁生意在蔡干照手中红火了10多个年头,从2008年开始没落,无奈之下,他学会了给猪看病,在生意冷清时挣个零钱,去年他又自学了刻碑,现在主要指望这个养活家小。蔡干照说,以前一个大队就有一个打铁人,家家盖房都用锄子挖,铁器一年能卖出三四千件。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偶尔来买铁具的都是些老年人,一年下来零零散散卖不出去多少。“自古以来,打铁生意是最好的,现在这些都没有用了。”说到这里,蔡干照的语气有些许失落,他也知道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行业,但打铁是祖辈传下来的家业,做惯了,就不舍得丢掉。“再干十年吧,等我快60岁就不干了,打铁的家业传到我这一代应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