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交通要道
商于古道位于陕、豫、鄂三省交界处的“金三角”几何中心,地控秦岭之南的丹江孔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于江南和岭南的一条交通要道,是古代中国统一国家形成的奠基地和见证者。据史料记载,商于古道最初是秦国为运送战争所需物资而开辟的一条军事通道,在历史上的和平时期商于古道就成为古代中国交通运输、经济贸易的南北大通道。随着历史变迁、时事变化,商于古道在交通、商贸枢纽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凸显,逐渐成为关中通往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以及东南方的一条重要商道。
在唐代以前,商于古道是长安通往东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干道,联系着吴越、江淮、荆湘、黔中、交广各郡、州、县,影响几乎达半个中国。当时曾有人作诗曰:“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到明代中后期,随着丹江流域流民的不断增加和丹江航运的开通,商于古道上的商业运输更是繁荣。东南地区生产的丝、茶、糖、瓷器等生活日用品经武关的陆路或走水路运至龙驹寨,再转至长安等地。同时内陆的货物也沿此线路运抵长江口岸重镇汉口。商贸交通成就了丹凤乃至商洛昔日的无限繁华。
诗歌文化闪耀
商于古道不仅是条军事之路、商贸之路,也是一条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诗歌之路”,在古代中国南北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条古道上,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为仕途奔走者发出了“往来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山势分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的无限感慨。这些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孜孜学子们或进京赶考,或职务调迁,或去各地视察,或赴京拜谒,或贬谪江南,“憧憧往来皆出是郡”。有学者统计,仅唐一代,往来奔波于商于古道上的诗人约200余人,有的还往返多次。白居易“七年三往复”,元稹“七度武关”等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是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中的名句,而这首诗的写作之地,正是由关中进入商于古道的第一关隘。
历史上的商于古道不仅成就了将相帝王、商旅贵胄,也无意中成就了一批诗人,成就了中国文学。
搭载经济快车
今天的商于古道横穿商洛东西,途径商州、丹凤、商南三县区,大体走向与现今的312国道基本吻合,沿途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等人文资源密集、生态资源丰富,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诸多文化现象,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集中展现了商洛文化的精髓。牧户关古镇、商州古城、仙娥驿、夜村罗公砭、棣花驿老街等历史古迹都是商于古道上的重要节点。
搭载“一体两翼”经济开发的快车,商于古道项目开发也纳入规划蓝图。届时,承载深厚历史文化的商于古道的经济价值得以激发,同时经济作用于文化等领域,全面焕发商于古道的时代活力。据了解,我市商于古道项目初步规划拟建文化景区重点项目30多个,开发内容为建设“一条古道”,开发“三条线路”,打造“三大核心景区”。整个项目预计2017年建成,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商于古道的开发将弥补我省春秋战国文化旅游短板,也为我市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增添一道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