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传信当年缴获的水壶至今依然光亮如新

2008年的时候,余传信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商洛日报(文/图 记者 王涛 通讯员 孙传卿)他1915年出生,1945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48年入党,曾参加过解放东北、华北、华中南、西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立下赫赫战功;他1952年复员回乡做起了农民,隐功埋名60年,安贫乐道,十几枚军功章却闪耀着他传奇的人生;晚年的他虽然生活艰苦,双耳失聪,双腿不能行走,但他不愿把荣誉当成向政府伸手的借口,坚强而又乐观地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就是家住商南县城关镇三角池村的百岁老人余传信,一位有着65年党龄的老英雄、实实在在的人民功臣。
高架桥下的老人
说起余传信,在商南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说起三角池村里的百岁抗战老兵,很多人都能知道一二,因为不少人都听说过他的故事。
仲夏的一个下午,记者慕名前去拜访余传信。出商南县城沿着商陨路不远就到了三角池村,在村子里的一座高架桥下有一户两层楼房,听人说就是余传信的家。此时,已是下午六点多,余传信的孙子告诉记者,老人还在睡觉。听说记者想采访他当年抗战的故事,他们叫醒老人。
从沙发上起来的余传信,坐上了一个矮凳子。他的孙子告诉记者,老人腿脚不便,只能依靠凳子挪步。由于当年打仗的时候是炮手,在开射炮弹时,耳朵被震坏了,再加上年龄也大了,一直以来,儿孙们只能用手势和老人交流。在孙子手势的比划下,老人知道记者是来听他讲述当年的抗战故事,嘴里想说什么可是又说不清楚。
余传信老人家里虽然盖起了楼房,但是日子并不富裕。一直以来,老人跟着二儿子生活,可儿子在外地打工,孙子平日在建筑工地开三轮车挣钱,孙媳妇腿脚残疾,行动不便,还带有一个小孩子。对于余传信的故事,孙子们知道的并不多,只知道老人是1952年5月正式从贵州军区复原回家。当了20多年的兵,回家时,除了带回来了一盒子军功章之外,还有800斤粮票,而800斤粮票在老人回乡数月就借给了乡里亲朋,几十枚军功章也被儿孙玩掉几块,其它的被老人的大儿子收藏了。以前,老人经常告诉儿孙们,当年和他同去参军的人,基本都牺牲了,活着回来的只有他一个,还时常念叨着:还是当兵好。
余传信的孙子告诉记者,复员回家的老人,一直安心务农,除了将自己的经历讲述给儿孙之外,以前很少讲给外人听,也让这段历史悄悄的沉寂了很多年。直到1981年民政普查时,才发现还有这样一位老革命。孙子说,在老人的认知里,并不认为他所经历的事多么神圣,也并不认为自己年轻时候所做的事情是多么了不起的英雄举动。现在,老人除了享受低保之外,每个月还多领了一份高龄补贴和300元的退伍安置费。对于这一点,老人很满足,只是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提供一个轮椅,闲暇时间可以到门前的马路上散散心。
金戈铁马的战争生涯
对于余传信处于何种原因当兵,儿孙们并不知道。但是同村的很多人认为,老人很有可能是被当年的国民党抓壮丁抓走的。
最初,余传信是以国民党新一师战士的身份参加抗日战争的,后被日军俘虏,押到东北挖煤、修铁路。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余传信才被解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