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进才介绍自己当年合影时所站的位置
商洛日报(文/图 记者 李 敏 见习记者 方 方 通讯员 侯文英)
本期看点
王进才,1944年出生于商南县清油河镇,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通讯兵。1967年和1968年,他因表现优异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等人的接见。1969年退役,进入公安战线直至退休,和同事破获大大小小的案件近百起,多次受到县、市的表彰奖励。
位于商南县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的清油河镇,历史悠久,相传因为宋初大将鲁正恩屯兵在此,榨出的油清亮如水、香飘万里而得名。7月1日,我们一行来到该镇墹场自然村,采访了一位不平凡的老人。
家庭生活困难,政府关怀入伍
1944年农历八月,王进才出生在清油河镇墹场自然村一个穷困家庭,家里条件极其艰苦,父母为了祈求他的出生能给王家带来富贵,所以给他取名王金财(后改名王进才)。
16岁那年,王进才的父母在十天内先后过世,只剩下他和小三岁的弟弟相依为命,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那时候没得吃没得穿,全靠政府和乡亲邻居们你给端一碗,我给送一碗,慢慢度日子。”王进才回忆道。
1964年,王进才年满20周岁,当地政府看到他家里的情况,决定从两兄弟中挑选一个入伍当兵,作为老大的他被选上了。据他讲,当时入伍的条件极其严格,要求必须是贫下中农,还要经过层层政治审查。入伍走的那天,邻居70多岁的李奶奶迈着小脚一路把他送到当时的人民公社门口,这让他至今难忘。“那个奶奶那么大年龄了,也不是我的亲戚,为了把我送到人民公社,走了那么远,当时很感动。”还有人民公社的武装部长亲自陪着他体检,把他送到武装部里。为了这些帮助过他的人,他决心出去以后好好工作,好好当兵。
拼命学知识,努力当好兵
1964年12月26日,王进才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经过三个月的军训,被分配到当时的西安通讯学院通讯41团3营13连担任通讯兵。
到部队后,想到自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王进才拿出了穷苦人家孩子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拼命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识字,他就找班里的一个四川战友教他,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我们那个时候要早请示晚汇报,早上谈今天有什么任务该怎么完成,到了晚上每个人需要汇报当天的任务完成情况。如果没有完成,还要说说第二天怎么去完成。“那时部队上学习抓的很紧,我一有时间就看书,每天有一到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他的勤奋得到了战友们的一致好评。1966年,王进才被批准成为预备党员,次年正式转正并被任命为班长。
“作为通讯兵,要在全国各地跑,工作就是拉杆接线,确保部队的通讯联络畅通。我们是明线部队,基本上都是在高山悬崖上立个杆子,在上面拉电话线,人家两个人抬一个,我一个人扛一个,遇到大热天,杆子上的沥青粘到脸上,就起泡发黑掉皮,很难受。”
1966年,王进才和战友一起在云南红河州某地立杆拉线,当地恶劣的条件让他至今记忆深刻。他回忆说,那时红河州三天见不了一次太阳,基本天天下大雨,但是他们还得照常干活,常常是饭一吃就开始上工,背电线杆,拉电缆,浑身都是湿的。“那地方潮的很,所以蛇就很多,白天蛇就从树上往下掉,有些蛇像豇豆一样,尾巴在树枝上缠着,头伸下来,嘴张好大对着你。晚上睡在帐篷里面,还要用手把蛇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