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筑梦华阳·2014”系列报道之林业篇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张 宏 程 刚)盛夏时节,走进石门镇石门街社区,集中连片的良种核桃园郁郁葱葱,茂密的核桃树上一个个绿色的核桃如同一个个发光的金元宝,煞是惹人喜爱。该社区十余户核桃种植大户靠栽植良种核桃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洛南县依托地域优势,紧紧抓住国省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机遇,着力培育“洛果”核桃品牌,打造“国省名县”,积极推进核桃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良种化栽培、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推动了核桃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县核桃建园面积58.1万亩,总产量1.1万吨,产值3.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269元。
小核桃成就大产业
核桃在洛南已有两千余年的栽培历史,素有“核桃之乡”的美誉,闻名全国的“中国核桃王”就生长在洛南县古城镇蒋河村。近年来,洛南县把核桃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全力推动核桃产业快速发展。至2013年底,该县核桃发展到58.1万亩、1278万株,挂果树550万株,总产量1.1万吨;建成万亩核桃基地21个,千亩基地58个,500亩示范点125个;高接换优嫁接改良核桃6万亩,建立良种核桃采穗圃3个,气调冷库2个,启动建设了天玉公司核桃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核桃产业良性发展和增值增效。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269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1%。
“就这小小一个核桃,值五六毛钱呢!”石门镇核桃种植能手王玉峰用钳子夹了一个核桃,向记者展示优质核桃的果实,“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核桃的营养价值越发受到青睐,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核桃的价格也随之一路走高,发展核桃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因而核桃也成为我们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王玉峰是洛南县石门镇安沟村农民,2001年他在石门镇石门街社区九组承包苹果园36亩,将不适宜生长的苹果树挖掉,栽植上了良种核桃树,五年后全面挂果。进入盛果期后,他的核桃园年收入达20多万元。
洛南县核桃研究所所长陈虎明算过一笔账,农民种一亩庄稼,一年的收益一千多元,还要投入籽种、化肥和劳力,而栽一亩良种核桃,每亩收益最少在三千元以上,如果管理好的话,可达到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收入。
政府因势引导与经济利益驱动,成就了洛南的核桃大产业。近年来,洛南县除了涌现出一大批核桃专业大户外,核桃经营组织也层出不穷。石门镇桥河村村支书夏治民是县上培养的核桃技术能手,他担任该村核桃产业协会会长,引领村民大力发展核桃产业。该村共有1681亩耕地,其中1359亩建成了优质良种核桃园,仅核桃产业一项年收入510多万元,全村人均核桃年收入达2632元。
风生水起的复兴之路
“核桃是洛南的传统产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县就已经选育出18个品种,经过试验、筛选后确定为7个最优品种,从1995年开始大面积栽种。”洛南县核桃研究所所长陈虎明说。
从1995年开始,到2013年的18年时间,洛南核桃面积由8.5万亩增长到58.1万亩,栽种株数由170万株增长到1278万株,总产量由0.31万吨增长到1.1万吨,产值由0.186亿元增长到3.3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由53元增长到1269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增长近24倍。
这条风生水起的核桃产业振兴之路,凝聚着洛南46万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从“十一五”开始,该县科学制定了《核桃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按照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适地适树、集中栽植、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原则,抽调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按照“上塬、进沟、占四旁”布局思路,重点在洛河、洪箭路、洛华路、商洛路、景丹路、洛灵路沿线的永丰、卫东、四皓、城关、景村、石门等16个重点镇集中规划了一批万亩、千亩基地和核桃沟、核桃渠、核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