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美梦成真》拍摄现场。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左 京 见习记者 谢 非 实习生 鞠显毅)
7月27日,《美梦成真》拍摄现场。
7月22日,酷暑难耐的傍晚时分,丹凤县城某药店门外的小放映机旁,聚集了很多市民。“快看,这可是咱丹凤人自己拍出来的碎戏,说的都是咱身边的事情,有意思。”一位老者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兴致勃勃地跟身边人讨论起正在放映的丹凤方言碎戏《相亲》。自2009年至今,丹凤县已经推出多部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碎戏,并在广大群众中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而丹凤方言碎戏的幕后团队,正是以丹凤电视台职工王存富为首的一群媒体工作者。
自编自导的碎戏
“早些年,我喜欢看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看着人家的节目用地方人,说地方话,我就在想,为啥咱们不能拍出自己的方言碎戏。”王存富向记者讲述他最初的碎戏梦,“咱电视台就是为百姓服务的,我在媒体工作多年,深刻地体会到有时候刻板的说教,取得不了好的效果。反而是一些生动灵活,贴近群众生活的东西才能深入人心。方言碎戏刚好就符合这个要求。”
2009年,王存富和同事周百辉等4人架起简单的摄影机器,开始了自编自导自演方言碎戏的征途。没有剧本,他们通过大量的下乡调研实践自己写;没有钱请演员,他们自己上阵。“我们拍的第一部片子叫做《男人今年三十六》,取得的效果比我们预想的还好。”王存富说,他们乘胜追击,随后又拍出了《相亲》《诱惑》等方言碎戏,“那时候碎戏一在电视台播出,很多人都惊奇地感慨,丹凤台都能拍出碎戏了!群众一听说身边的人上电视了,都争着看,讨论起来有意思啊。虽然那时候拍一部碎戏还赔钱哩,但是心是热的。碎戏的播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方台收视率低的困局。”
拍摄过程多艰辛
“为了拍碎戏,我去年还买了一辆车。每天租人家的车得300块钱,还不算雇司机的钱。”王存富说,拍碎戏的花销多,演员工资、场地费用等等,到处都需要用钱。由于经费紧张,他在设计脚本时,尽量将场景、人物都考虑得很全面,以节省开支。
“拍碎戏的过程中,协调演员,布置情景,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有快乐,也有艰辛。”王存富笑着回忆起拍摄《两儿难养一个妈》时的情景。这个碎戏讲的是,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都不愿意赡养他妈。这个老人曾经有过一个养子,民政局的干部就想了个办法,让一个年轻人打扮成富二代的样子,自称曾经的养子带了10万块钱回来看老人。不出所料,这两个儿子就这10万块钱展开了争夺。“在拍碎戏前,我跟选下的房子的女主人闲聊。她问我拍的是个啥戏,我就给讲了一遍,她脸色都变了,直说咋样都不可能让我们在她家拍这戏。”王存富说,看到这种情景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该退该进。听到情况紧急赶来的村干部告诉他,十分巧合,这家人就是因为不管老人,在村上名声很不好。“我听到以后非常震撼,正是因为这种事情在农村如此之常见,才见我们拍这碎戏的意义之大呀。”
方言碎戏得民心
虽然经常在片场喊哑嗓子,虽然有时一天只拍出三个镜头,但是王存富坚持了下来。经过几年的努力,丹凤方言碎戏在当地取得了好的口碑,网站点击率不断提高。“《两儿难养一个妈》播出后,我一天接到的电话不下100个。好多都是从北京、青海等地方打来电话的商洛老乡。有人告诉我们,在外地看到家乡的人和事,感到十分亲切,希望我们多拍。”王存富感慨地说,“我们能顺利地完成这几部碎戏,离不开台里领导和各部室同事的支持。去年大热天,我们台长屈会峰,副台长余斌、高涛还常常去现场给我们鼓励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