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记者 贾书章 见习记者 方 方)商州区沙河子镇麻沟口村的舒建文今年57岁,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为了生计,他学习木匠手艺,在家做木工活维持生活。当时,他做的大柜子一个可卖100元钱,一个架子车架能卖20元钱。他还给村里人做椅子、凳子、小桌子等木工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花1万多元钱盖起4间砖瓦房。现在,女儿已成家,儿子两口带着孙子外出打工,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在家。他家的庄稼以种玉米为主,家里有11亩地需要灌溉。2013年,持续干旱,舒建文看着地里庄稼干旱严重,跑到西安托熟人花500元钱买了一台二手发电机,一台抽水泵,加上200米布水管和6盘电缆线等花去2000多元钱,回家把自己的地浇了水。到了今年,又遭遇持续干旱,舒建文看到地里的庄稼干死了很多,可村里连吃的水都成了问题,更别说给庄稼浇水。舒建文的水泵放在家里没有派上用场,几个月前,相邻的南村人找到他,请他用水泵去帮助浇地。于是,从6月初开始,舒建文就拿水泵给南村有水的人浇地,使南村三四百亩玉米才得以存活下来。
在浇地的日子里,舒建文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就请同村的老人舒撑厚给他帮忙。为降低成本,他们就改用电抽水浇地。浇地一小时,收费20元钱。浇地的布质水管子从河道引水过去还要经过马路,车来车往管子就容易被压烂,要经常换,加大了浇地的成本。舒建文就从一废品收购站买了一根6米长的铁管子专门用于水管子经过马路时防止车辆碾压。在浇地最忙的日子里,舒建文一连6天6夜坚持在地头,忍受蚊虫叮咬,实在累得不行,就拿片席在地畔睡个囫囵觉。“每次别人让去浇地,我就推个架子车把工具带上,由于排队浇地的人太多,所以我们经常是浇几天几夜不歇气,晚上就铺个席子在地头睡觉。白天我们两个轮班,吃饭的时候各自换一下,其余时间都在地里。”
在严重干旱的两个月时间里,舒建文给南村的300多亩地每隔五六天浇一次水,共浇了4次水。舒建文说,给村里人做这些事情是应该的,谈不上什么收益,就是觉得庄稼死了很可惜,自己有机器设备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能为乡里乡亲们多做点事,累点苦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