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公寓一角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通讯员 彭红霞 记者 马泽平)
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而在我市,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6万人,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养老成为农村和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我市几家民办养老机构破土而出,成为养老产业的探照灯。
金秋公寓乐融融
8月中旬的一个下午,雨后的柞水县什家湾金秋老年公寓空气清新,美丽迷人:院里高树低花,错落有致;亭台楼阁,掩映其间;走廊小路,曲尽通幽。宽敞透明的遮阳棚下,轮椅上的老人正悠闲地打着扑克;平整的绿菜地里,几位老人正在有说有笑地浇水;小亭子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端详着镜子,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背后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她梳头。公寓里弥漫着一片其乐融融、和谐美满的幸福味。
走进一间30平方米的大房间,房内两张床,一张是71岁老人李彤芳的,一张是护理人员的,电视、空调、电暖器、浴室等设备一应俱全。“我退休下来,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在这里每月交2100元,既能安度晚年,又不给两个女儿添麻烦,我很知足了。”李彤芳老人介绍,老伴过世早,自己从教育岗位上退下来16年了,六年前就得了脑梗。两年前,李彤芳在县城家里请护理,一月要花光自己的工资不说,还得对护理工轻言细语,担心人家不干了。而老人两个女儿工作很忙,有时一点小事就打电话让女儿回来,两个女儿弄得疲惫不堪。住进金秋公寓后,女儿们每周末都来看望老人,看到老人脸上的气色也越来越好,她们也很开心。
和李彤芳一样开心的老人还有很多,60多岁的郑昌明就是其中一位。他和老伴不仅在金秋公寓养老,而且还领着工资。“以前都认为‘儿孙满堂’是晚年的一大幸福,这种观念正在被打破,我儿孙满堂却愿意在金秋公寓独享其乐。”郑昌明说。老郑家住营盘,儿女在长安,自己和老伴儿都60多岁了,居住十分偏僻,想找人拉拉家常都不行。听说什家湾办了个老年公寓,自己就想看老两口能不能找点活干,能管吃管住就行了。结果她和妻子袁增贤来后,金秋公寓让他们负责看护一些半护理的人,不但管吃管住,而且还给他们两口子每月开4000多元的工资。
亏损也要咬牙干
金秋公寓投资人宋松林说,五年前他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又向朋友借了些钱投资2000万元开始修建金秋老年公寓。作为我市首家吃养老产业这只“螃蟹”的金秋公寓,现有床位130余张,平均每月接收入住老人不到40名。宋松林说:“看到老年人在这很快乐,我觉得我做这慈善企业值,我心里还是很满足的。眼下最大的问题是入住率不足,每年都赔几十万,我还得咬牙坚持!”
政府扶持注入活力
公立养老院硬件设施由政府投资,每年都得到政府的补贴,民营养老院的收入来源基本上就是靠服务收费。我市对民营养老机构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方式,从长远看,给民营养老院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没有政府的扶持、贷款方面的优惠,金秋公寓坚持不到今天。”刘晓兰介绍,在国家政策更多倾斜的情况下,她对自己的银发产业充满希望,老公宋松林正在筹划金秋老年公寓二期扩建工程。
在另一家“国办民营”的丹凤县老年公寓里,记者看到的情况和金秋公寓差不多。公寓院长李建英对记者说,尽管优质的管理服务,不少老人慕名要进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但是公寓的入住率还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