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马宏涛)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折翼天使”,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付出了超过常人百倍的努力,在相对残缺的世界里创造着自己的多彩人生。
家住洛南县景村镇车塬村党湾组的党军华就是一位“折翼天使”,天生聪慧、乐观向上的他,以正常人都无法想象的毅力及乐观,诠释着一个残疾人对信念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在无声的世界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雕刻出多彩的艺术人生。
童年世界只有安静相伴
《二龙戏珠》《凤凰展翅》《莲出淤泥而不染》……在党军华简陋的陈列室,放置着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上面的动物造型栩栩如生,花鸟虫鱼惟妙惟肖……谁能想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竟然出自于一个残疾人之手?
党军华的父亲党记生告诉笔者,一切的不幸始于党军华5岁的一场感冒,由于一位乡村赤脚医生错误用药,因药物发生反应而中毒,使他不幸成了一个聋哑人,为了让党军华恢复听力,作为父亲的他没少操心,背着儿子四处求医,希望能把儿子治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没有什么起色,从此在党军华的世界里只有安静相伴,快乐的童年也离他远去。
由于听不到声音,也无法用语言表达,7岁那年,只上了两三周学的党军华便辍学回家,从此就再也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看着同龄人高兴地背著书包去上学,他沮丧、流泪。“看到村上小朋友背著书包去上学,他羡慕极了,时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流泪。”父亲党记生眼中充满了泪花,“那时没人愿意和他玩,鄙视和嘲笑让他变得更加敏感和孤僻。”
回想起那一段时光,党军华写道:“我的童年是在无声的世界里度过,只能看到别人表演,自己却听不到声音。”
潜心研究木工雕刻技艺
然而聪明伶俐的党军华,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整天呆在父亲简陋的木工作坊里,围在父亲身旁学起木工技艺。在父亲手把手的悉心指导下,12岁时,他就子承父业,独自在父亲简陋的厂房做工,并且时常走村入户,当起了小木匠,传统的农村木工活路,党军华啥都干过,从桌子板凳,到箱子柜子,从门窗户扇,到檩椽大梁,所有的活路他无不精通熟练。
简陋的厂房、简单的机器、简易的工具,并没有使这个聋哑残疾青年丧失对生活的坚强信念。闲暇时间,党军华又跟父亲学起了木工雕刻技艺,由于不能用语言交流,他只能靠眼睛看和只有父母才能理解的手语比划,父亲雕刻的一招一式、每件作品的造型他都记在心里。
父亲党记生告诉笔者,那段时间,军华就像着了迷一般,从最重的搬木料,到手工劈坯、锯木板,他总是抢着干。从雕刻一块不足一枚硬币大的小傩面具开始,到制作一米多高的卷几造型,党军华都用功刻苦,为了使每一件作品的工艺精致,他在做工时都会细细琢磨。为了了解、掌握更多的木雕造型艺术,他购买了10余本有各种木雕造型图案的书刊,一件件研究,碰上复杂难雕的,他先用笔画上图案,再进行雕刻。“为研究练习刀法,手上磨出厚厚的茧子,刀伤也是时有发生。”党记生说道。
木雕路上不忘回报社会
几年间,党军华在父亲党记生的精心指导下,雕刻了上百件作品。
2010年10月,经洛南县残联推荐,党军华参加了“陕西省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鼓舞的党军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家办起了属于自己的“树木雕刻工艺厂”,从此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木雕生涯。
2011年6月,他的木雕作品《二龙戏珠》《凤凰展翅》和《莲出淤泥而不染》应邀参加了全国残联总会举办的残疾人艺术作品展,并被收藏。各级残联领导亲临他家,现场参观了他的木雕制作工艺流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