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吴振学)国庆假日,笔者漫游商南鹿城,经长新路西关段无意发现一家铁匠铺。说实话,这个不引人注目的铁匠铺与美丽县城的环境极不协调,或许让某些城里人感觉有点扎眼。但此时此刻,农家出身的我却对“铁匠炉”产生了兴趣,特意观察并采访了这处即将消失的铁匠铺。
那块长近2米、宽约0.8米的红底黄字“铁匠铺”招牌,向里约7步之遥的1间多破门面房,就是所谓的铺,一眼能望到屋当中的火炉和大铁墩(方言称“砧子”);旁边气锤、打磨机、切割机等必需用具;散落在地面上的钢筋下角料、角铁等材料;靠墙摆放或挂着已加工好的锄具等,所剩空间里只能容纳3人。炉边的小吹风机十分欢快,呼呼的急风进入火炉,炉膛火苗直窜,中年铁匠手持长钳麻利地夹起那块彤红的片状铁件,一番气锤落砸,一串吭哧声响,一阵汗雨飘下,铁件便成为匠人手下的一把菜刀,再次回火,师傅把它放入水槽内,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啦,在砧上用小铁锤翻面敲打整平,然后在砂轮机上打磨成品,一把锋利的菜刀就待装套刀柄最后的工序。
这时,铁匠铺主人稍显轻松一点,但手上活仍然没停下来,因为有顾客要选买锄具,主人只好边忙边跟我聊:他叫许建保,今年38岁,来自本县36公里开外的湘河镇小岭观村。小许初中毕业回乡才17岁,即随其父在烘炉前抡大锤学艺,由于门内师严管细教,一年后他独立炉台,先在富水街打铁3年,成婚后转入县城操守本行,连续干了17年。许建保坦言:“四囗之家安顿在城里能相互照应,妻子得空做零工挣的零花钱,在城里利于孩子上学与培养。”前10年,铁器加工及销售都很好。2004年之后,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耕锄具的用量大幅减少,后来他就增加了农机、锄具的电焊修理,生意没受太大的影响,但是炎热夏日,打铁这活不得不暂停两个月,拉通年收入就在7万元上下,还是比出远门打工强。在一旁的一位六旬的老顾主插言道:“这小伙在我们富水一带是做铁活的一把好手,无论来料或他自已加工的锄具、刀斧,在他的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产品质量好,个人信誉高,打的刀不卷口,钗锄不弯钩,而且价格适中,我们附近几个村的人这么多年一直在这里加工或购买。”匠人听后微笑道,以他的年龄与身体状况,还能干它30年。不过,社会往前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锄具的用量会越来越小,但地角边沿、小块菜地的锄耕,人们还是离不开它。他坦言,既使不赚多少钱,只要有需要,他也会把这一祖传手业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