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吉文艳 左 京)铁匠铺、草药店、布店,弹棉花的巧妇、编笼的老手艺人……时间慢慢流逝,那些传统的手艺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老手艺人迫于生计也大多转了行,可位于商州西背街这条老街上的李宝曹师傅仍然坚持手工制秤,数十年如一日。现在,李宝曹是商州城屈指可数的制秤师傅,凭借制秤的手艺,李宝曹养活了一家四口人,还供自己的一双儿女上了大学,儿子甚至读了研究生。
辍学回家学做秤
李宝曹今年49岁,是商州区杨斜镇杨斜村人,家里弟兄四人,他排行老二,上到高二时自感父母压力过大,便辍学回家。“那时候别说有余钱了,粮食都不够吃,我看屋里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也眼看成年了,就想着学个手艺养家糊口。”李宝曹说,辍学那几年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又恰逢国家将市斤秤改成公斤秤,杆秤一下成了最抢手的东西。“现在兴做生意,各行各业、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秤,做秤肯定错不了。”就这样,李宝曹开始了学做秤。
做秤是一项既费体力又费脑力的手艺,秤杆的刨、磨、削需要很大的臂力和手劲,秤钮的安装和重量刻度的制定需要精确的把握,稍有差池整个秤就报废了。李宝曹告诉记者,秤杆要选楠木,先要阴干3年以上,日晒雨淋不变形,然后刨出杆胚,一定要直;秤钮和钩要用铜做,铁的容易生锈;秤杆先用角尺量出刻度,然后用钻孔的旋子缠上绳,在手上翻飞自如,几秒钟就在秤杆上钻出一个针尖大的小洞,再把铜丝钉进去,掐断、拍实,杆上的“星”就做成了,打磨、上漆后一把“两头铜,中间红,银星点点到杆头”的杆秤就做好了。“一根衡量15斤重的杆秤要钉大约300颗星,位置要精确,程序很繁复,这也是这行叫‘钉杆秤’的由来。”在李宝曹的秤店里,记者发现一面墙壁上挂着粗细、长短不一的各式杆秤,李宝曹说,杆秤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是卖菜用的十五斤的秤。中药店的铜盘秤最小,一根笔那么长,可以秤六两的东西。做生猪买卖的人用的秤最大,比扁担还长,能量三四百斤,用的时候要用扁担抬。
斤斤计较良心活
做秤讲求的是准确、公平,但在李宝曹漫长的制秤生涯中,却时常被要求做“问题秤”,遇见这种买主,李宝曹宁肯不做这生意。李宝曹回忆,有一年,有位客人买了秤后还要他再给配一个重一点的秤砣。他连忙摆手,一个杆秤就配一个秤砣。“做缺斤少两的秤,我认识的人里面没干过这种事!”有一个人愿出大价钱请李宝曹给做一杆“黑心秤”,也被李宝曹严词拒绝。他告诉那人:“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啊!缺心的钱,我不能赚!”
李宝曹对记者说,做秤是个良心活,心里要有杆公平秤,该是九两绝不一斤,一定要斤斤计较。李宝曹介绍,定重量刻度是确保秤精准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打磨好的秤杆上先用墨线画一条直线,挂上秤钩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精确的过程。弹线定星位是做杆秤的关键程序,提绳的位置、秤砣、秤钩或秤盘的重量、秤杆的粗细、长短也直接影响星点的定位。“还有些走街串巷的商贩会在秤砣上做手脚,要么把秤砣上的钩子换成质地轻的材料,要么给秤砣瘦身,还有些黑心商家使用‘空心秤锤’来坑人,通过在秤上玩花样赚取不义之财。”说起这些,李宝曹显得很激愤。作为量器,国家也对市面上手工制作的秤进行校验,李宝曹告诉记者,早年所有制秤师傅要把即将流入市场的秤拿到市计量所进行校验,后来秤店越来越少,市计量所便把标准砝码下放到店,市计量所每三个月鉴定一次。“卖出去的秤,买主会拿着到菜场上比较,如果不准就会找上门来,那是最丢脸的,弄不好以后都没人叫你做秤了。”李宝曹说,公平是秤店生意能长久的要诀,丢了公平秤店就要关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