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秤由盛而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杆秤最红火的时候,忙时要先交钱再制作,2000年后电子秤出现了,杆秤就慢慢被淘汰了。”李宝曹说。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城市和乡村,市场逐渐开放,农村土地也已包产到户,商品经济异常活跃,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候。
李芬兰今年47岁,是商州区大赵峪街道办事处桃园村人,上世纪80年代的她正值少年时期,她清楚的记得当年人人当小贩的事情。“土地包村到户后,我们家吃不完的洋芋、红薯、萝卜等就都拿到市场上去卖,原本一个生产队才有一杆秤,大家为了做生意就先去打秤,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秤,大人小娃都会认秤。”李芬兰感慨道,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会认秤的,更别说用秤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的确很多市民认不得杆秤,记者请李宝曹详细讲解了一番。以常用的15斤杆秤为例,秤头附近有两个铜钮,一个靠外,一个靠内。秤杆上的刻度也有两条,一条在秤边(杆侧面),一条在秤背(杆上方)。秤边的刻度从零到三斤半(1750克),每颗“星”表示一两(50克),称三斤半以内的东西时,要钩住靠内的那颗铜钮,滑动秤砣直到秤平,这时候秤杆侧面的刻度就是东西的重量。秤背的刻度从三斤起到十五斤,每颗星代表二两(100克),秤时要钩住靠外的铜钮,看秤背面的刻度。总结起来就是:轻钩内钮看秤边,重钩外钮看秤背。其他大小的杆秤用法类似,只是刻度代表的重量不同。
王安康今年54岁,18岁起就做粉条批发生意。王安康回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用杆秤称量,因为要用杠子抬起来才能过秤,每次称量的货很有限,而且分批过秤误差也大。自从电子秤和磅秤出现后,他就再没动过杆秤。“电子秤省时省力,还灵敏,操作起来也很方便,多少斤两也很直观,买卖双方不必为秤的高低争得脸红脖子粗,大家都和气挣钱。”王安康说,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杆秤早已满足不了需求,被淘汰是肯定的。
艰难的坚守
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李宝曹制秤店的生意日趋冷淡。但是,老师傅仍旧如以前一般,日出开门营业、日落关门歇业,即便一对儿女在他因常年用劲而略微变形的勤劳双手的抚养下早已长大成人,无需为生计日夜操劳,但在李宝曹的心里,制秤似乎都已成了本能。“我眼看也五十岁了,做了一辈子的秤,其他啥也学不会了,能做一把是一把。”在做了一辈子杆秤的李宝曹眼里,杆秤并非像常人认为的那么不合时宜:“一个电子秤动辄上百元,我这秤就几十元钱,价格亲民,携带起来也不占地方,很方便,流动的摊点很适用。”在李宝曹师傅不大的店里,记者看见放着不少电子秤,便询问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生意的,李宝曹笑着说:“杆秤生意不行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样做不行,做生意不能一成不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顾客的需求,于是当年便开始卖电子秤了到现在全商州就只有2家秤店坚持了下来,而我就是其中一家。”现在,李宝曹的秤店主要靠卖电子秤的利润支撑着,杆秤三五天都卖不出去一杆。
李宝曹制秤专用的桌椅和工具经残破不堪,这似乎也意味着,制秤这门手艺,也已到了“风烛残年”的地步了。李宝曹说,自己曾想过将制秤的手艺传给儿子了,但儿子却有远大的理想,不愿意以此为业。老街上很多老手艺、老行当都已经或者面临着失传,如果有一天,这些代表着阶段文明的东西全都没有了,我们该拿什么向子孙叙述我们的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