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王书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它既增加投资又扩大消费,既提升总量又调整结构,既惠及三农又带动全局,是最大的内需潜力。今年以来,我市以“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为总体要求,注重以人为核心,坚持把加快城镇化与园区建设、移民搬迁、农民进城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农民融入城镇变为市民,不断提高了我市城镇化水平,预计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47.5%,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但是从调研和对比情况看,我市城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镇面积粗放型扩张,发展内涵不足;二是规划不够科学,城镇体系不合理;三是城镇密度低,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四是城镇产业集群发展不够,集聚效应差。
科学规划是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规划是经济、生态、人文三要素在空间上的布局,我市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目标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宜医等,其次要在过去城镇化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城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体现商洛新型城镇化地域特色。要为城镇规划准确定位,如果城镇定位和发展方向没有搞清楚,就急于规划,规划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要提高规划的前瞻性与统筹性,规划的视野要长远,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敢于突破传统的框架不落俗套,至少在50年内不落伍;要体现城镇的灵魂和魅力,未来的城镇竞争将以城镇文化潜质论输赢,城市精神实质就是城市文化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市民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潜质。
建立现代主导产业体系是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认为工业化是经济行为,而城镇化是社会行为,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是导致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城市的最早起源就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在当今城市发展中,经济职能日益成为城市的主要职能,因此,城镇化既是社会现象,更是经济现象。城镇化的本质表现是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有良性互动发展,才能进一步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目前,我市要实现产业聚集,改变产业发展层次低的局面,就要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自身的现代化水平。继续发展园区化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排放的现代循环产业集群,为农民提供岗位,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积极推动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等,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体系,推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整合旅游资源,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推进农民向小业主的转变。要提升我市产业结构的现代化,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改变我市工业结构中矿产一业独大,第三产业占比过低,新兴产业培育不充分的不良局面。充分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现代化服务业,改变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低的尴尬局面。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精神支撑。但从我市实际来看,从市上到各县作为区域文化中心,缺乏一大批独具特色,品位高雅、规模相当、功能齐全,能够体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文化设施。因此,要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以提升文化硬件建设为目标,加快市、县、镇三级和工业、农业园区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工作,着力打造具有商洛雄秦秀楚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性建筑和街区,尽力保留城市原有的文脉,使人“看得见乡愁”;按照城市人口和服务半径,具体规划专业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致力开发园区文化,以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