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子身上装满货物准备上山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吉文艳 张 萍)“骡子帮,铃声响,分两路,运输忙。北路帮,出潼关,西路帮,经西安。两湖茶,入陇甘,再炮制,成茶砖。往西运,向北转,出国境,销路宽。”这是一首在丹凤广为流传的三字经,反映了以“水旱码头”著称的丹凤县龙驹寨骡子帮的繁忙景象。丹凤骡子帮由来已久,由驼煤油、布匹、山货,到砂石、砖块、电线杆……即使在交通条件如此发达的今天,最为原始的骡子队仍在商洛的大山丛岭中跋涉,为商洛的进步发挥着余力。
龙驹寨赶骡客
初冬时节,伴着呼啸的西北风,记者顺丹庾公路北上,寻访凤冠山上的骡帮。
赵亚红是丹凤县凤麓社区10组人,也是丹凤县为数不多的赶骡客。现在,他与邻居何军长、赵书亮一起经营着养有九头骡子的骡帮。“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龙驹寨过去是一个水旱码头,一年四季来来往往的马帮不断,深更半夜常常能听到马叫声。那时寨上的马帮多得很,光骡马店就有10多家。”赵亚红介绍,“长兴店”“祥瑞店”“聚成店”都是很有名的骡马店。年纪稍长点的何军长说:“我们凤麓社区位于县城背后的赵虎岭上,是通往庾岭的必经之路,我小时候经常看到一队队马帮驮着煤油、布匹,山里的木耳、板栗、核桃等土货从门前的沟底经过。”何军长回忆道,小时候听村里的老者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个叫李长有的河南土匪血洗龙驹古寨,客商惊走他乡。加之后来西安到兰州的陇海铁路修通了,商家用火车代替了木船运输。再后来长坪公路、丹庾路相继修通了,丹凤有了汽车运货,就再也看不到马帮繁忙运输的身影了。
解放后,丹凤县境内又出现了马帮。据《丹凤县志》记载:解放初,商县贸易公司有胶轮大车12辆,民间有架子车30多辆,往来于丹凤与西安、商南,然在本县南北二山,仍靠肩挑背驮。1950年成立龙驹寨镇群众运输队,全县有一支130人的肩挑队伍。当时县城至峦庄、庾岭因蟒岭阻隔,道路崎岖,各有一支民间驮运队,共有骡马30多匹,肩负着从县城把山里农民所需的生活、生产资料运到群众手中。何军长说,公路通,百业兴,后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汽车、拖拉机等新型机动车辆的投入应用,马帮骡帮也就渐渐的远离了人们的视野。
辛苦道尽骡帮事
在做赶骡客之前,何军长在潼关、丹凤附近搞建筑、开矿山。2006年,来自四川的马帮租住在何军长家里,为张鹿330千伏高压线路施工队运送物资挣了不少钱,何军长动了振兴骡帮的心思。2010年,峦庄要修防火了望哨塔,可山高坡陡,每100斤从大路上背上坡顶多给10元钱都没人愿意干。“人的劳力毕竟有限,交通不便的地方骡帮还是有用武之地的。”何军长说,在四川人的指点下,2010年农历8月28日,赵书亮和何军长两人乘车到商南清油河,花了1.2万元买回两匹骡子,又花了5000元给骡子钉掌,购置驮运东西的货架。9月初,他俩就赶着两匹骡子到峦庄工地上干活,一干就是3个月,一个冬天毛收入上万元,两人净赚6000元。第二年开春后,他们牵着骡子到蟒岭丛中的庵底、蔡川等地,给移动公司的基站建设工地运送沙石、砖、钢筋、水泥等建筑施工材料。由于当时活路好,他们又投资5万元买了4匹骡子,骡帮就这样组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