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记者 马泽平 通讯员 谭显根)11月12日,镇安县杨泗镇劳保所干部王振基骑着摩托车,赶往距离镇政府30公里外的平安村,去给79岁的张志莲送户口本和身份证。张志莲与两个儿子相依为命,大儿子邹正海腿部患有残疾,小儿子邹正宝是智障患者,家庭生活困难,今年被评为低保户,王振基为他们代办了低保申请手续后,将身份证和户口本送给张志莲本人。离开张志莲家,他又来到平安村四组,为陈荣莲送去暖手宝和棉衣;再驱车15分钟,来到平安村五组为邹正军、江武全、江武林平安家庭授牌,并亲自钉牌。匆匆回到村活动室,那里已经等候了几名前来咨询和办事的群众。这是县上开展“党建夯基工程”后,王振基这个基层干部繁忙的一天,也是杨泗镇很多干部的真实写照。
第一书记来了 群众烦恼事跑了
“村民家里常去转转,家有病人过去看看,家有纠纷出面劝劝,家有急事帮忙干干”,这是杨泗镇群众对“第一书记”的生动形象的概括。
今年以来,杨泗镇率先派遣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3名主要领导到村任“第一书记”,并明确三名副科干部包村,派驻18名脱产干部包抓18个村民小组,协助“第一书记”工作。党委明确了第一书记应履行的十项工作职责,确保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不走偏、不走样。他们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村上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参与信访案件和矛盾纠纷调处,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村容村貌。干部上门宣传政策、解决困难、发展产业、调处纠纷,过节或逢村民生日发短信问候,干部与村民成了“亲戚”、好朋友。
杨泗镇人大主席李志刚,7月份被镇党委下派到平安村担任第一支部书记,到村任职第一件事就遇上林地纠纷上访户。2010年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村民张某因林权地界纠纷长期上访。李志刚多次深入农户调查走访,召开现场调解会议,耐心细致了解纠纷发生原因,反复向张某宣传林改政策,并带着张某到司法部门请律师点拨。得知张某家有困难时,李志刚也亲自上门服务。经过多次协调,这起持续4年的矛盾纠纷得到化解。张某心服口服地说:“是村上的第一书记扎实的作风感动了我,我以后再也不会上访了。”
实行文书代理制 百姓办事不出门
“以前我们办事要到镇上,要了这样,又要复印那样,来回花钱,现在不出村就办好了,复印纸张都是免费的。”近日,在村里办完宅基地申请的余顺介绍,村办公室的电脑、电话、照相机、复印机、传真机等设备都是镇上配置的,并为群众全免费,大家对镇政府的做法大加赞叹。
杨泗镇地处镇安县西部边陲,全镇三个村649户2100多人散居在方圆150多平方公里的山头沟岔,交通不便,加之镇内没有派出所、信用社、土管所等服务机构,群众办理建房申请、缴纳电费、办理户口及存取钱款要到40多公里以外的东川镇、木王镇街道,极不方便。为此,杨泗镇党委经过慎重考虑,从镇机关向边远村下派业务熟练、政策能力强的脱产干部到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代理村文书,代理文书不占村干部编制,不占用村级经费,在村两委会领导下,接受镇村双重考核管理,每周一至周五的每天上午9时到下午5时在村办公室坐班,承担便民服务所有业务,包括参加村两委会所有会议、重大决策及活动,经手村级财务。
“对群众反映的一般矛盾纠纷,我们通知村组干部现场进行调解,现场调解不了的,向村支部反映,村调委会限时组织调处,对调解难度较大的向镇上报告,并向群众做好解释。”杨泗镇综治信访干部、胜利村文书马钊说。
联户结对子 干群关系亲
今年3月,杨泗镇党委实行每名党员干部包抓联系10个农户,镇村组64名党员干部与全镇649户“结对子”,实现“两个全覆盖”。同时,干部与帮联群众互留电话,向农户赠送张贴“联心卡”和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