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吕丽霞 何晓东)个头不高,憨厚而朴实,说话不多,语不惊人,但句句都是那么实在,毫无修饰做作,令人信服。这是做绿色餐饮的李庆辉给我的第一印象。
李庆辉是丹凤县棣花镇中坪村人,1988年初中毕业后,从一个农村打工仔到创业发展绿色餐饮,他用勤奋、刻苦、执着演绎着自己的与众不同,书写着自己的独一无二。
外出打工
1988年7月李庆辉初中毕业,没有如愿考上中专,也不够高中分数线,这对于一个深山农村的男孩来说就意味着回家种地。那年夏天,李庆辉帮父亲干农活,种豆子、栽红薯……最累的是往山沟的田里担粪,从家里担一担粪走到山口的时候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躺在山路旁的树下歇息。看着明净的天空,李庆辉想:“难道就要守着这一片土地,慢慢的长大,慢慢的老去?”
那个时候,录音机在十里八乡是稀罕物。村里有一户人家有录音机,他常常去人家家里听歌。这户是远近闻名的泥水匠,靠自己的手艺给家里置办了不少新家具,李庆辉很是羡慕,常常在想:“人家有手艺过上好日子,自己要改变生活状况,还得学一门手艺才行。”
1988年9月,李庆辉孤身来到西安,在东二路一家餐馆里当洗碗工。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半夜才能将餐馆的凳子拼起来休息。那时工资是60元。干了4个月之后,李庆辉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钟楼饭店打工。洗碗、拖地、洗菜、端盘子,脏活累活都得干,大冬天手上冻得裂开无数个小口子,月工资120元。而这家饭店的掌勺师傅则月工资5000元,下班后还将活儿丢给他们这些小工,平时对他们呼来喝去的老板还得看掌勺师傅的脸色。天壤之别的待遇,让李庆辉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人没有技术的可怜与无助,也更坚定了他学一门技术的信心。
学习技术
1990年初,李庆辉到西安一家豆腐坊做帮工。豆腐坊的活并不轻松,三更半夜起来磨豆子、过豆浆,冬天泡的豆子冻成冰渣子,夏天热锅旁能烤死人。李庆辉从粗活到细活,一样一样认认真真地学着干。由于肯吃苦,特别勤块,得到师傅的赏识。在这里打工1年后,李庆辉已熟练掌握了制作豆干、豆皮、做石膏豆腐的方法。1995年,李庆辉回到丹凤,求父亲四处借了3000元钱,买回设备,在县城开始做豆腐。由于当时石膏豆腐在丹凤是新鲜事物,很快就得到群众认可,生意很是红火,年底就收回了成本。首次经商就旗开得胜,这一切让李庆辉喜上眉梢。后来,为了延长产业链,获得更多的利润,他又一边做豆腐,一边养猪,每年收入五六千元,在当时相当于两个国家干部一年的工资。
因为豆腐生意好,技术简单,很快丹凤县城就有人模仿他做起豆腐生意。市场竞争大,利润就越来越薄了。1996年初,李庆辉将豆腐店交给弟弟打理,自己到铜川寻找新的商机。在熟人的引领下,在铜川太要镇,他学会了生豆芽。在该年3月至10月又开始了豆芽创业之旅。由于生豆芽技术要求严格,而他的作坊小、细菌感染快,李庆辉赔光了所有的家当。同年11月,李庆辉向邻居借了1000元,再次来到铜川太要镇做起了水果批发生意。之后他又盘了家店面开始卖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