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王 涛)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重重山峦,照耀在石灰槽村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忙碌了。虽然是冬季,但是劈柴、喂猪、种庄稼等农活一年四季从来不间断。偶尔闲下来的老人们便开始聚集到路边聊天,他们端着饭碗,聊今年庄稼的收成、聊自己多病的身体,当然,也会聊聊许久没见的孙子和辛苦打工的孩子。在寂静的山村里,没有太多的喧哗,也没有太多属于年轻人的声音,静静地,只是一群老人在守护着这个家园,守望着子女们心灵的停泊处。
冬日走进石灰槽
石灰槽位于商南县十里坪镇,距离县城120公里左右,是该县最为偏僻的山村之一。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相比热闹的都市而言,又显得格外宁静又美丽:溪水清澈、空气清新,大山里的果实也十分甘甜。
然而,前往石灰槽村,记者却是费了一番力气:进村只有一条崎岖陡峭的泥巴路,弃车徒步前行,到了村子,已是气喘嘘嘘。也正是由于交通不便,留在村里致富无望,而种地就像赌博,即使收成好,卖不出去的话,一家人就要过得紧巴巴,所以大多村民都选择出村打工或是迁居他处。
冬日的上午,太阳暖暖地照着石灰槽村。村子里的大黄狗静静地晒着暖阳,门前的河水静静的流淌,老鹰在村子的上空盘旋,伺机觅食,低矮的土屋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石灰槽是一条沟,沟深七八公里,原本有西沟和瓦房两个组,由于居住条件恶劣,整条沟里的房屋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土屋,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对房屋进行了石灰搪白。虽然多有破败,但是缝缝补补,大多依然有人居住。最里面的西沟组,大部分村民都已迁出,现在只有一家老两口留守,原因是在城里没有生活来源,日子过得更是紧巴,原本已经被儿女接进城里居住的老两口又回到了村子,种地、喂猪,过着清苦的生活。
瓦房组距离村子最近的水泥路有2公里,相比西沟组,这里明显热闹了许多,现在大概有10多户人家,每户有1至2人留守,他们大多都50岁以上,有将近一半都是老实(痴哑)人。他们大多认为,即使有移民搬迁政策,他们依然没有能力搬出或是不愿离开,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土地,有柴山,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认为:在他们这一代,搬出去已没有希望,留守老家,儿女回家时有一个住的地方。
老人们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数村民下山进楼,过上了城市化的生活。然而,石灰槽的村民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他们至今身居深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最为朴素的生活。他们似乎与世隔绝,却与外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村民黄余银今年将近60岁了,至今没有成亲,一个人生活着。年轻的时候,兄弟姊妹很多,是村里的大户人家。当时,在人多力量大的社会背景下,是村里较早盖起瓦房的。后来,大多数兄妹都已走出去,在外面成家立业。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独自生活,住在已经破旧不堪的老房。和往年一样,今年冬天他也很忙碌,每天被别的村民请去帮忙杀猪。杀猪在农村是一件大事,猪的大小成为衡量一家一户每年收成的关键。杀完猪后,会被户主请吃一顿猪肉大餐。大多数的时候是给别人帮忙,有时候也会收到户主们送上一两块猪肉作为报酬。没有猪杀的时候,他会独自一人上山砍柴,在农村,一年做饭、烤火都少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