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左 京 见习记者 王 倩)冬日午后,丹凤龙驹寨的老街显得有些寂寥。阳光斑驳地洒落下来,偶尔有几个老人倚着木门晒太阳,发出愉快的笑声。贺德善老人的照相馆镶嵌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毫无违和感:沿街一间小小的门面,墙体与木门被统统刷成粉蓝色,醒目而不扎眼。简易的橱窗里是大大小小的照片,从人们的穿着可以判断,有的已经有些年份了,有的是新拍的,但所有的笑容都是满满的喜悦。照相馆的木门紧闭着,让我突然想起了那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邻居指点我们,摁门铃吧。并不清脆的门铃,帮我们催出了午后小憩的主人,也催开了一扇窥视光影故事的大门。

理发师变摄影师
今年74岁的贺德善老人是丹凤县龙驹寨镇西河乡贺家村人。少年时期的他,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那时候大家生活条件都不好,初中毕业以后,我就开始跟着大人到处帮工,挣钱贴补家用。”贺德善老人向记者娓娓道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丹凤县理发馆帮小工盖房子。机缘巧合之下,理发馆的老板看到少年勤快麻利,机灵踏实,当即决定收为徒弟。由此,贺德善正式成了一名理发师,一干就是10年。“我干理发时还是很出名的,地质队的人还专门把我接去给他们理过发哩。”贺德善笑着告诉记者,虽然理发的工作干得顺风顺水,但是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学摄影。“我从小就爱画爱写,这种热忱不是物质的富裕能满足的。”1970年,贺德善抓住机遇,转行进入丹凤县照相馆工作,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据贺德善回忆,当时的丹凤县照相馆归副食服务公司管理,共有9个人,其中5名为女性。贺德善初入照相馆工作,凭借自己的刻苦好学,很快熟悉了业务技能。加之他会理发、会缝纫,还会画像和修理等多种技能,很快便在摄影师中间崭露头角。1987年12月,陕西省技术职称考评委员会正式授其为一级摄影师,为全丹凤县独有。贺德善说,他照相有个特点,拍照之前先要帮人们整理仪容仪表,“妇女我就给人家修发型,男的我就给他们整理服装、剃胡子。”因此,找他照相的人越来越多,年年任务完成都是第一。
贺德善告诉记者,人们为了表达感谢,常常会衲一双鞋垫子或者买一把瓜子送给他,让他觉得心里很温暖。“当年的女娃娃现在都是老奶奶了,常有人拿着照片来我这儿,说,贺师,这是你给我照的,现在再给我放大吧。”老人笑着讲述着,眼角不时有泪花迸出来。
跑遍了丹凤沟沟叉叉
贺德善老人告诉记者,如今回想起来,最激动人心的岁月,还是他们响应政府“面向工农,为农村送艺术送服务”的号召,下乡照相那儿会。黄胶鞋一穿,大机器一扛,虽然要风里来雨里去,但是为群众服务心是热的。尤其是每到一个地方,听到这个村的群众隔着一道沟对另一个村喊:“哎,县上贺师来啦,快来照相啊。”立刻热血沸腾。
“照了这么多像,让我印象最深的,还属一九七几年给竹林关中学拍的那个500人的大合影。”贺德善说,当时交通不方便,摄影师必须自己背着相机和药水徒步去照相,那次用的相机足足有30斤重,“没有好体力,光相机都扛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