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黄太珍今年已经70多岁,老伴已经去世多年,孩子都在城里生活。为了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她一个人坚持留守石灰槽。由于患有严重高血压,她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害怕摔倒。每天都得吃药,也干不了重活。她在家门前修了一片菜园,养了几只鸡,这是她每天最耗费精力的。对她而言,只要照顾好自己就行,更多的时间是在门口喝茶、晒太阳。有时候,遇到亲戚家子女结婚生子,实在没有钱的她会拿出日积月累存下的鸡蛋,送上自己的祝福。有村民建议她,年龄大了到城里儿女那儿转转,她往往会说:“城里啥都得买,哪有那么多钱!再说,人老了,实在怕坐车。不愿离开这里,故土难离啊,也舍不得这里的坛坛罐罐、山山水水。”

袁汉友今年50多岁,原本在石灰槽对面的山梁上住着,每次上山都得爬近1个小时才能到家。后来,将石灰槽的房子用泥巴重新糊了一遍,一家人搬了下来,由于体力好,种了很多的地,闲暇时依靠打山货挣些零花钱,勉强将四个女儿养大成人,直至出嫁,原本期望着好日子即将到来。谁知,2012年他检查出自己患了食道癌。顿时,犹如晴天霹雳,郁郁寡欢。好在四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在女儿的帮助下,他及时做了手术,恢复的倒也不错,每天在家喂猪、拾柴,做些较轻的家务活。女儿们要接他到城里居住,他不肯,他害怕给女儿、女婿添麻烦。他宁愿住在石灰槽,每天可以晒晒太阳,到邻居家转悠转悠,可以随时随地地吐唾沫,在农村不怕地脏。老人望着远方,似乎在期待子女们的归来。
石灰槽空旷的麦场上的石碾仿佛诉说曾经的往事,当记者在村口看到一位孤独的老人站在树下遥望山坡下时,不知道他在期望什么,是往日的回忆还是期盼儿女的归来……
在石灰槽村,每到夜幕降临,老人们早早地熄了灯,在家里烧起了炉子,看电视是老人们平日生活和外界联系的方式之一。电视也成了这里所有村民家里的唯一电器,他们买不起空调、冰箱、洗衣机,认为它们太耗电。上山砍柴、冷了烧炉子、背着背篓去镇里磨粮食、牲畜的一日三餐,他们每天忙碌而又悠闲,过着简单的日子,似乎又期望着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最幸福的时刻
对于石灰槽的留守老人来说,最热闹也是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儿孙回家的时刻。在儿女们的帮助下,男人们劈柴、杀鸡、烧火,女人们则在灶台上忙碌着,时间不长,一桌丰盛的饭菜已经做好。一家人在一块吃饭,老人们不停地为儿孙夹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1月2日,是2015年元旦放假的第二天。得知两个女儿、女婿要回家,袁汉友老汉早早地起床,到鸡笼里抓了一只鸡杀了。直等到10点多还不见女儿回家,已经等急了的袁汉友走了2公里到村口等待,好一点的是时间不长就见女儿、女婿的车停在了村口水泥路上。接过儿女们买回来的菜,老人显得格外开心。回到家里,老人便忙着烧炉子取暖。他将家里存着的好烟给女婿扔了一盒,不停地询问着女婿近来的工作情况。
村子已经沉寂了太久,见到袁老汉家里两个女儿回来了,周围的邻居也都热情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一时间,袁汉友家里显得格外热闹。对于石灰槽的村民来讲,以杀鸡的方式招待从外地回来的儿女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无独有偶,袁老汉后面的邻居李宜田老两口今天一大早也在忙碌着杀鸡,因为在城里上班的儿子、孙子今天也趁着元旦假期回家了,由于在外工作,平日里难得休息,儿子、孙子回到老家好好睡了一觉,直到日上三竿。老人们则早早地起床忙碌着,准备中午好好做一顿午餐给儿子好好补补。言谈中,老两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