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兴高在火线上的出色表现,获得了一枚奖章。接着又是第二场战斗,牛兴高更得要领。湘西会战历时两个月,击毙日军12496人,伤23307人。
芷江一战俘虏大批日本兵,遣散回国前,集中起来给中国部队推磨子碾稻米,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后来“8·15”日本投降,湖南芷江作为中国政府主受降地。1945年8月21日下午3时20分,日本驻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递降书,并交出中国战区、越南战区日军兵力配置图及第一线战斗序列的详细表册。牛兴高作为会场警戒部队,有幸目睹了那一重大历史时刻。
回家当农民
1946年9月,青年军各部队陆续开始整编,牛兴高被调到青年军第二师第六团第三营第八连,任少尉排长。而他的同乡叶树芳留在当地铁路局当警察,从此各奔东西。
1947年2月,丹凤老家来信:母亲病危,速回家探望。牛兴高很快办妥请假手续。回到家中,老父亲告诉他,母亲已在三天前去世,临死唯一的挂念就是这个生死不明的二娃子,半夜里常念叨,“小日本打跑了,我儿咋还不回来!莫非日本兵又回来了?”
牛兴高回家不久,辽沈战役打响,不愿打内战的他,就死了回部队的念头,到寺坪乡公所干起保队副。干了10个月,国民党政权垮台。他回到村子当起了一个本分的农民。后来在村民的再三撺掇下,当了村文书。
最近几年,牛兴高开始敢在村人面前讲个人抗战史,兴致高时,还要讲一阵子芷江戳死日本兵的经过。他有时在村头闲谝,挽起裤筒展示唯一一次挂彩,子弹在膝盖上擦掉一块皮。对如今电影镜头“战士中弹,翻几个跟头,四脚朝天,急忙不死”的假动作非常反感,“全是假的,子弹射来,人就一下子哑巴一样倒下。”
晚年幸福有缺憾
丹凤寺坪自然条件差,大儿子牛有粮第一个出山,在河南灵宝阳平镇桑园村落脚。以后几年,二儿子牛余粮落脚北阳平村,老三牛双喜落脚关峪村,四闺女也迁移到灵宝。六年前,相继站稳脚跟的儿女一番商讨后,决计将老父老母一同从老家接到灵宝住。牛兴高的几个儿子很孝顺,每一年轮换一家照应老人。
“我现在很幸福,过去的事也不愿意回忆,有吃有喝就行。老长官杜聿明给毛主席写信说,前半辈子为蒋介石效力,后半辈子为人民服务。听说2005年国家给每一个抗战老兵发一个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怎么我就没见到?”牛兴高说。
牛兴高对年代久远的事记不起来时,常常一拍脑门,当年情景就鬼使神差地被勾了回来。他现在唯一惦念的是那本207师9000名将士的同学录,草纸印刷,粗布书皮,扉页是总理遗言,次页是总裁训言,封底是“蒋中正”四四方方大红章。4年前,老家教书的四喜要保存,老人犹豫再三打个包裹从灵宝坐车,途中不幸被贼偷走了。“上面没有几个活在人世了,我年龄最小,也88岁了。”
说到过年,牛兴高老人的五儿子牛四喜说:“我爸在灵宝住的时间长了,还是惦记着丹凤老家,为了给老人家一个安慰,打算在老家过个年。再说啦,这么多年我爸都是辗转在丹凤和灵宝之间,就是为了让我哥和姐照看方便。”
采访中,88岁的牛兴高老人一边说着话一边不时地大声咳嗽,“云南曲靖训练睡湿地太久,得了气管炎,缠我一辈子了。”至今,老人还保存着1947年部队给他批准的请假条,他说自己是请假回家的,有完整的手续,他不是逃兵,日本人被打跑了,他不想自己人打自己人。
最后,老人说:“现在社会很好,儿女们都很孝顺,我很知足。要告诉年轻人,多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要为国家为民族出力,作对社会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