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王 涛)为了早日奔向梦中的小康,他们挤进南下的车厢;坐在窗口,背朝着南方,脸朝着家乡;渐行渐远,人向远方,心留家乡。小康?婚房?想着这些,微笑漾在脸上。在商洛,每年都有一大批人像候鸟一样,腊月里纷纷回到阔别一年的家乡,短暂的春节栖息之后,他们又踏上远去的列车,游走在城市边缘。
携妻带子在外拼搏
很多年前,陈国平就离开家去了梦想中的城市——上海。
陈国平的老家在商南县赵川镇东岳坡村,地处偏僻,这里的人们只能靠着祖辈留下来的三分地生活着。像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他早早地辍学,娶妻生子、打工挣钱。2005年,在移民搬迁的优惠政策下,在老家,他率先盖起了两层楼,有了自己的第一份产业。虽然贷款不多,但是看着儿女一天天长大,他心里知道,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很多,留在老家,肯定没有大的作为。这一年,眼看春节将近,他毅然决定去梦想已久的城市上海去闯荡一下。
和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一样,陈国平希望在上海,凭着自已的辛勤与任劳任怨,可以挣到比每天的支出多一点儿的收入。他的要求也不高,除了能吃饱之外,还应该能为他提供一点儿发展的机会。哪怕从扫地工变成洗碗工,无证摊贩变成有证摊主,黑领变成蓝领甚至灰领。
凭借着勤劳能干,在一家机械加工厂,陈国平站住了脚。从最初的打杂开始,陈国平学会了钳工、焊工,在这家工厂,他一呆就是十年,现在也已成了业务主干,深受老板器重。十年间,陈国平只是在一年的秋天回了一次老家,接妻儿过去。在上海,两口子都在工厂上班,一个月收入近万元,他们算着这要比在农村老家种地强得多。虽然如此,但是一家人平日里依旧省吃俭用,只为能多攥一些钱。
转眼间,十年将近。陈国平也过了不惑之年,他想回到家乡创办一家加工厂,因为在外多年,他掌握了精湛的机械技艺,也积攒了一定的财富,主要是在他心里,老家始终是他难以忘怀的根。今年春节没能回家,他始终有些遗憾,准备明年春节无论如何,也要回家。
年迈的打工者
簇新但简单的家饰,几个家常菜,费寿高端着酒杯的手却略略有些抖。“我们在市区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房子,第一次在新房过节!”这个60多岁的汉子和妻子、孩子围坐在桌前,多年奋斗换来的这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终于让这一家的城市梦更加清晰起来。
几十年时间,费寿高都在商洛一个偏僻的山村教学。随着女儿的出嫁,儿子在商洛市区打工,老家也只剩下了费寿高一个人坚守。2007年,费寿高退休,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他跟随着儿子来到了商洛,看着儿子租住的出租屋,老费眼角有些湿润,觉得自己当了一辈子教师,连孩子一套房产都置办不起。他决定也加入打工一族,实现自己和儿子的“城市梦”。
“以前是羡慕城里人,觉得人家命好。后来我想,虽然年龄大点,但我身体还好,定个目标好好干,肯定能在市区落住脚。”费寿高回想起刚来商州的那段时间,声音略有哽咽。
于是,费寿高抱着他的“买房梦”不断奋斗。在一位老乡的介绍下,他在一家装修企业做工程,酷热的夏天在不能开窗的房间里挥汗如雨地贴壁纸,寒冷的冬天他骑摩托车去拉建材。终于,在年前他搬进了新家。可是,此时坚强的他也由于过度劳累病倒了。自此以后,他决定放弃打工生活。如今,他在市区开了一个商店,生意不错。
今年春节,他在新家过了第一个年。在他的眼里,打工多年的城市因此而不再是“他乡”。费寿高说,在打工者的眼中,同工同酬,享受城市福利,有城市住房是实现“城市梦”的基本标准。落下脚的他已经很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