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是黄昏,邢金明正赶着野猪崽回圈。

依靠围养野猪的山林资源,邢金明还散养了土鸡、野兔、大雁鹅。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王尚锋 马泽平)从繁华都市回到偏僻深山,从外面精彩的世界回到童年梦想生长的宁静乡村,他从一个城市产业工人变为一个野猪养殖大户,39岁的邢金明在荒山野岭一呆就是8年,他用自己执着的追求,在洛南县高耀镇会仙村的山里面,追求着自己的创业“梦想”。
荒山野岭养野猪
寒冬腊月,刚刚一场大雪后的洛南县到处是白茫茫一片。记者一行从洛南县城出发,顺着307省道拐进高耀镇会仙村的通村水泥路,驱车行了3个多小时,路的尽头就到了邢金明的野猪养殖场。
沟口两间简易的活动板房是邢金明的卧室和厨房。沿着雪地的脚印,向山沟里行走30多米,只见小沟旁整齐排列着一排野猪养猪场,不时还有小野猪警觉地探出头脑,在猪场里转悠,稍微听一点小动静就拼命钻进山林里。“它们跑不了,一会儿喂食的时候,敲一下盆就回来了。”邢金明介绍,这野猪是由野猪与家猪杂交繁育而成,适宜在无人流、安静的地方养殖,他就将整个山沟围了起来,作为野猪的活动场所。
为了充分利用租来的闲置山林,邢金明还在半山坡上拉起网,养殖一些土鸡和大雁鹅。会仙村沟垴的两道山沟已多年荒无人烟,都被邢金明承包下来,他带着妻儿一家已经在这生活了8年,成了荒山野林上名副其实的野猪倌,他希望这里能成为自己创业的热土。
坎坷绿色养殖路
“人工训养野猪来源于东北,成功繁育有着十多年的历史。据市场考察,上十年前我看到现代人都追求绿色无污染的肉类美食,我就萌生了一种养野猪满足人们食用的想法,放弃了打工的念头返乡回家创业。”邢金明说起了当初养野猪的初衷。
1997年,邢金明做了大胆的初次试养,从外面买了三头可爱的野猪崽,虽然在他精心照顾下,还是一个个莫名其妙的死去。后来,他又买了几头,饲养了几个月还是出现了问题。他请来兽医治疗,最后还是没能得到救治。就这样,他前后损失了三四万元钱。有人说,野猪生性凶猛,根本养不活,妻子劝他收手,但固执的邢金明不为所动。
两年中,邢金明搜集了大量的野猪饲养资料,并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不幸中万幸的是,第十头野猪终于存活下来,长的十分健壮。四个多月后,第一窝小野猪终于诞生了,十二只带着明显条纹的小野猪全身光滑,耳朵很小,嘴却很长。当时适逢冬季,他和妻子就在圈舍上面加盖了塑料薄膜,在圈里生了火,给小猪加温。“那一夜,我和妻子轮换值班,背上头发上却都结了冰,但第二天还是看见小猪仔们一个个死去。”采访当天,想起当初的情景,一旁搅拌猪食的邢金明仍感慨不已。
再次遭受一击,邢金明没有灰心。得知十八届农高会在杨凌召开,他匆忙收拾衣物,自费赶往杨凌。他带着疑问和渴求,寻求专家的讲解。这一回,让他获取了许多农业知识。回家后,他慎重思考,办理了相关的野猪经营许可证,选择了一处四处环山、水源丰富的沟谷,流转五百亩林地,又一次走向了养殖业的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