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雷超锋 张希锋)家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
搬进新楼房是棚户区居民的梦想。
棚户区改造是有形的,但是其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却是无形的。棚改在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渐渐成为延伸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巨大推力。
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今年全国棚户区改造580万套,比上年增加110万套,把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范围。
社会主义的优越
在群众的心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最低值的幸福点是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
同在一片蓝天下,棚户区的群众有自己的“宜居梦”和新期待。
搜索到的《破解世界性难题——辽宁棚户区改造纪实》的有关资料,可以让我们对比了解更多的“棚改”信息:
作为联合国协调人类住区问题的专业人士,联合国人居署全球监测与研究部主任班吉·奥拉仁奥因卡一直在关注城市贫民窟这个“世界性难题”。过去几年,他所在的人居署持续忧心忡忡地发布报告声称:“城市贫困化日益加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
这样“悲哀的事实”似乎到处可以找到例证:在巴西,正在筹办下一届奥运会的里约热内卢市政府常常感到头疼,因为这里楼宇破旧、治安混乱的贫民窟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在印度,已经跻身“全球第四大城市”的孟买在受到赞誉的同时常常陷入尴尬,因为这里的贫民窟人口位列世界第一,“超越了挪威人口的总和”;甚至,以时尚著称的法国巴黎,也没能逃脱相似的难题。在城市北郊,一处环境破旧、臭气熏天的只有20多层楼的贫民窟,却生活着超过1000户移民家庭。
不过,今年4月,在中国东北的一场调研中,这位联合国的官员却看到一种全新的、令人乐观的转机。在辽宁省的几座城市,班吉发现,过去几十年,这里分布着破旧、脏乱的城市棚户区,一度被看作中国的“贫民窟”。而从2005年到2011年底,已有2910万平方米的城市棚户区得到改造,超过200万贫困居民终于有机会住进了现代化的社区。
前不久,全国棚户区改造经验交流会在包头市召开。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会上强调,棚改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问题,把这项工作放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来审视,具有更为深远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棚改,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期待,能增加消费和投资、助力经济增长,可以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竞争力。他指出,棚改潜力巨大,应当看到潜力、挖掘潜力、有效利用潜力,要敢于重点围绕难啃的“硬骨头”集中攻坚,加大力度推进棚改,造福群众,助力发展。
媒体报道称,近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积极创新融资机制和安置方式,围绕难啃的“硬骨头”集中精力打攻坚战,形成了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格局。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敢于担当,变“别人要我干”为“我要干”,形成了推进北梁棚改的内生动力,进而创造出了仅用1年多时间,就改造13平方公里棚户区、安置5.3万户居民的棚改奇迹,形成了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攻难克坚的“北梁精神”。
包头的经验,值得商洛借鉴。
为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2月25日,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深化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暨棚户区改造工作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胡润泽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研究有关政策规定,抢抓机遇、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职责任务层层夯实,政策执行不折不扣,宣传工作全面跟进,考核监督贯穿始终,真正把棚户区改造抓成改善群众生活的民心工程、提升城市形象的亮点工程、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