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陈波 肖云)织布机,又叫纺机、织机、棉纺机。民间还流传有歌颂织布“巧匠”黄道婆的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传统织布机凝聚了先民的勤劳与智慧,在男耕女织家庭作坊式的小农经济中曾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织布机也从最早的席地而坐的踞织机几经改造,逐步完善。上世纪在我国农村广为流传的是有梭织布机。如今,这种老式织布机在很多地方已近绝迹。“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的美好画面已成为遥远的回忆。

在老式织布机上,张竹苗老人现场给记者演示了一番。
曾经的传家宝
上世纪,老式织布机在商洛很多地方广泛应用,当时张竹苗家里就有一台。如今,这个祖传三代的织布机早已“上了阁楼”,成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老古董”了。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商州区沙河子镇长川村张竹苗的家里。年逾七旬的张奶奶看起来精神抖擞,刚一落座,热心肠的她便邀我们一起去看放在堂屋阁楼上的老式织布机。“我好多年都没织布了,我领你们上去瞧瞧。”
记者跟随张奶奶爬着木梯上了阁楼。小小的阁楼低矮昏暗,除了那台家传的织布机外,还堆放着些许日常家什,散发着一股浓烈的木香。在白炽灯的照射下,弥漫着厚厚灰尘的织布机赫然在前。抚摸着织布机,张奶奶不忍离手,一边给记者讲着它的过去,一边高兴地坐在了织布机上,现场给记者演示了一番。
张奶奶对织布机的每个部件都很熟悉,年轻人说不上名字的,她都能说明白:“这是坐板、梭子,那个是牵棍子。”古书提到织布声,往往用“札札”“唧唧”,而在她的眼里,却是有节奏的“哒哒”的声音。原来就是右手拉动上面的根绳子,使织梭在两个木匣中间“穿梭”,撞击到两端木匣,发出这样的清响。张奶奶说,这些部件,哪个都有用,“幅张”把织好的布幅撑开,“驳棒”可以把布卷起来,还有“楼子”“剩子”“甑”……她说自己不识字,只能说出大致发音。
“这个织布机历经了三代人,从我奶奶起一直传到了现在。我们全家都视若珍宝。”张奶奶说,这种机子织成的土布透气吸汗、质地厚实、柔软舒适、冬暖夏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夜半歌声
用织布机织布,需要相当的技术,熟练操作才能织出布来。这种全木质、全手动的织布机,编织时需手脚并用,灵巧配合。织布时梭子的用力要均匀、速度要一致,否则,织出的布不平整,做成的衣服会起皱变型。
张竹苗的母亲曾是村里公认的织布把式,当她还是个小女孩时,时常就坐在织布机旁看母亲织布。偶尔把一个线头弄断了,母亲也会“唠叨”上两句。然而踏板的声响,滚筒的转动,整台机器神奇地运转慢慢地吸引住了这个小女孩。“我母亲看我很专注,于是有意识地教我织。久而久之,织布的整个环节就熟稔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竹娥家缺衣少食,解决温饱问题是当时最大的难题。为了使全家人少饿肚子,张竹苗夙兴夜寐,白天上工挣工分,晚上点灯织布。当家人睡熟了,张竹苗便悄悄地起来披着单衣,就着煤油灯坐在织布机旁,“唧唧复唧唧”的夜半“歌声”回响在寂静的夜空,也成了孩子们耳畔的一首优美的摇篮曲。“当时家里所用的窗帘、床单以及孩子们穿的衣服都是我织出来的。”张奶奶说,织布最难的在于接弥线头,在480根细密的线头中,一个线头断了,整个织布环节就不能正常进行下去。这也是我母亲在世时经常叮嘱我的。“每次看她专注的眼神,都能看见每一根细微的断线,用柔软的心肠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