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白天出工,张竹苗当时还在生产队里做些手工活儿。由于她勤劳能干、手脚利索,每年的竹篮、窗帘技能评比,她总是遥遥领先,“当时生产队发的奖品是两包洗衣粉,但全家就够用一年了。”张奶奶告诉记者,当时家里最苦的时候,从生产队打来的糊汤饭都舍不得吃,都要加水、野菜,然后全家人才能吃饱。有时还将织好的布拿到山里换粮食吃。追忆起过去那段艰苦的岁月,张奶奶对于现在的好生活交口称赞。
消失的织布机
大约三四年前,张奶奶的织布机被拿到市上参观展览,很多人看了之后都愿意出高价订购她织的布,但她都摇摇头拒绝了。“现在市场上很难买到织布的线了,更何况成本也负担不起了。”参观结束后,张奶奶细心地检查了一遍机子,将其擦洗干净,放在了阁楼上,“现在只要一摸它,我手就痒痒。”老人无奈地笑了笑。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织布逐渐被机器织布所取代。那种简单的木制织布机也就消隐在人们的视线里。然而在织了半辈子布的张奶奶眼里,手工粗布仍然是最好的。
手织布到底好在哪里?人们为什么偏偏喜爱这种手织粗布呢?张奶奶告诉记者,首先手织布采用的棉线,而且不“上浆”,不破坏棉纤维。这就大大提高了棉布的舒适度。机织布往往会有一些“机油”等机械气息,再漂洗染色,往往不再是原布的感觉。同时,手工织布因为是人工操作,所以力度上、均匀度上,往往不如机械更严密紧实,而恰恰正是这种“缺点”,反倒成了优势。因为织品最终还是要人来穿用,只有人手操作才能做到人体最舒适的感觉。机织布反倒显得呆板,少了人情味儿了。在她看来,机械化织布机与传统手织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有经有纬,把线织成布。只不过在纺织厂织机是铁疙瘩,自己的是木架子;纺织厂用电力驱动,自己是人工手动。
“左手挡筘,右手拉梭,脚下踩动踏板,快慢都在自己掌握,相对来说,轻松了一些,一天能织三丈布。农忙时,少织一些,农闲时多织一些,整个生活节奏不那么紧张。”张奶奶笑着说,这种手工织布床单非常结实,我床上铺的床单还是30年前小女儿出生时用的,直到现在完好无损,睡着也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