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富水采茶去
在富水周边的村镇,甚至包括县城,清明前去富水采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但与苏艳玲不同,这些农村的留守妇女与老人大多是为了贴补家用赶来采茶,挣些辛苦钱。在本报包扶村试马镇荆家河村,下午时分美丽的村道几乎寻不见人,大多数妇女都是一大早就赶着去富水采茶了。人均每天60多元的收入对她们来说可能是小孙子身上的一件衣服,手上的一件玩具,或者是家里的柴米油盐。
在茶园里,打扮朴实的李凤莲站在高处的茶树里。我们远远地打了个招呼,准备挑战一下自己,爬上陡坡上到她所在的地方。细雨蒙蒙,虽然有石板垫路,但是雨打湿的青石板有些滑,让本身有点恐高的记者有那么一丝害怕。气喘嘘嘘终于到了她身边,她已经从开始的一处茶树旁麻利地转到了另一处。记者发现,李凤莲的衣服已经湿完了,她笑着告诉记者:“我家离得近,早上6点钟就来啦,今天飘了点雨,一直站着衣服就有点湿,不碍事的。”
今年50岁的李凤莲是是富水镇茶坊村六组村民,每年从清明前开始,她就在茶园里采茶,一直到学生放暑假前采完夏茶这一年忙碌的采茶才能结束。“我们采茶很自由,咱这附近的村民只要是愿意来采茶的都可以来,哪一天有事不来没事,自己安排。晚上到茶厂把茶一交,人家会给你过秤。”李凤莲说,毛尖一斤20多块钱,她一天能采3斤左右,“但一般愿意来的都是妇女跟老人,年轻人嫌划不来。”
李秀莲说,今年她的孙子4岁了,可以上幼儿园了,她家里不是很忙,“我算了一下,采完毛尖,阴历3月底之后再采一茬春茶,5月后采夏茶,一年下来能收入个千把块钱,还不错呢。”
外嫁女回乡采茶
踩着两脚泥从山坡上艰难地挪下来,刚刚下过雨的茶园笼在薄薄的雾中,满目青翠,耳畔不时传来青翠的鸟叫声,令人心旷神怡。正陶醉在这春天的茶园时,一个优雅采茶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位头发花白的阿姨名叫汤金凤,今年54岁。在与她的交谈中得知她的老家在富水镇一个名叫马家沟的村庄。三十多年前,汤金凤从富水嫁到了河南省邓县,孕育了一双儿女,如今她的大孙女已经9岁了。“我儿子和儿媳都到广东去打工了,现在家里也没有啥事可做。听妹妹说,富水这边的茶园最近刚好是采茶最忙的时候,我就来了。”汤金凤嫁到了河南,她的妹妹嫁到了茶园所在的茶坊村,“平时都没有多少机会和妹妹相聚,趁着这机会和她多呆些日子,也能挣一点钱,就当是游玩了。”
汤金凤告诉记者,在河南省邓县也有些小规模的茶园,不比富水这边的茶园规模大。“商南的茶我经常会当特产带给河南那边的亲戚,他们都说咱这边的茶喝起来比河南当地产的要浓些,味道更好。”记者发现,在河南生活了多年的汤金凤对采茶一点也不生疏。虽然年岁大了,不能爬到太高的山坡上,但持之以恒让她仍旧收获颇丰。“昨天从早上7点半来,除过中午休息,我总共采了二斤九两茶叶。”汤金凤忙碌了一阵后不时活动了一下腰和腿,她告诉记者,“采茶要比出力气活强一点,就是站长了腿有些疼。再就是出太阳的时候有些热,得戴帽子。但是茶园里空气好,眼前都是绿色植物,心情挺好的。以后没事干了我还过来采茶。”
与茶为伴的采茶女
穿上青花衫,戴上斗笠,背起竹笼,唱一支山歌,她们是娇俏的采茶女;“我们商南茶具有的特点是香高、味浓、汤绿,回味甘甜……”一段余音绕梁般甜美的解说,她们又是专业的导游。这6个漂亮的女孩:路立敏、张海芳、王雅君、何苗、谢婷婷、王蓉,是由知青茶园扩大发展起来的泉茗观光茶园的导游们。
何苗说,她们6个女孩都是商南当地人,对这里的环境非常熟悉。虽然她们当中没有人之前是学导游专业的,有学电子的、林木的、化妆的,但是她们都无比热爱着茶园。这份热忱超出了做导游本身的技巧培养,而是饱含着感情在向外来的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跟着妈妈去茶园采茶,我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园,每家每户的女孩子都会采茶。”说起茶树,何苗满含深情地告诉记者,“我们的茶树一身是宝,茶叶可以用,茶树开花,还有果实。茶果可以卖,还可以用来再配种茶树。做这份工作,我觉得很快乐,我们自己采茶,看着它从茶树叶变成杯子里的茶,给游客讲茶叶的神奇故事,很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