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乐班领头人、今年56岁的常善秀在唱《花墙会》。
自乐班成员在一起切磋技艺
砚池河镇自乐班成员在一起说戏文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刘少鸿 贾书章)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民,农忙时在大山深处贫瘠的山地里劳作。农闲时聚集在一起,一只小鼓、一把二胡、一副板子,配上他们的婉转缠绵的戏曲,整个山村里就一下子热闹起来。喜爱戏曲小调的山里人闻声而动,听他们唱《花墙会》《山伯访友》《乾隆下苏州》《张连卖布》《麒麟送子》《嫂劝姑》等老戏,听得赶集的乡亲们忘了回家,听得正在地里干活的大爷、村姑放下了手里的锄头……这就是商州区砚池河镇一帮由农民戏曲爱好者组成的戏曲自乐班。更珍贵的在于他们传唱的戏文曲调,都是原汁原味的商洛花鼓、山歌小调。
4月1日,天不作美。我们一行到砚池河镇采访,车进入赤水峪,山路蜿蜒,雾霭茫茫。待我们爬上高高的白沙岭,天下起雨来。起初是如丝如缕,没多久雨却见着大了起来,风吹着雨幕,大雨在风中斜织着、飘洒着,整个砚池河的山峦灰蒙蒙雾茫茫一片,山道两旁,粉红的山桃花,雪白的山梨花在风中抖落着雨水,而柳丝在雨中却越发显得青翠葱绿,一幅乡村诗意图让人豁然开朗。到了镇上,自乐班的一帮子戏曲爱好者们早已冒雨等候在楼梯口。见到我们,他们的脸上绽开了笑容,热情地把我们领到了镇办公楼的一间会议室。在会议室里,自乐班的房立宝和常善秀把他们的老“家当”全部拿了出来,说起了自乐班的经历。
装备最老旧的自乐班
砚池河镇自乐班成立于1990年。当时,喜欢唱戏的常善秀和房立宝、龚正虎等8人看到他们当地老戏班子的老艺人相继过世,再不把班子成立起来,在他们当地流行了百年的戏文面临失传。8个人就自发成立了自乐班,把从原向阳村大队唱戏所用的一套老家当从村里打了借条借出来,就搞起了这个自乐班。
自乐班现在只有一只60公分的小鼓,一把旧二胡,一面小锣儿,一副板子,一顶黑色的旧官帽和旧的无法再用的花帽,这些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没有演出服装,他们就穿着平时干农活的衣服给群众演戏。就凭着这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家当,自乐班8个人20多年一路走来,每年从腊月唱到二月,平时遇到村里红白喜事也唱,只要群众需要就去唱,自乐班用他们的拿手戏给山里人送去了快乐和吉祥。
花鼓曲调最齐全
砚池河镇位于商州南部秦王山脚下,距商州城区70公里,这里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居民以客家人为主。相对闭塞的环境,独特的客家文化和当地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融合,形成了特殊的语言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间戏曲和小调。商洛花鼓曲调主要有筒子、八岔、小调三大门类,细分可达1000多种曲调,在砚池河镇自乐班基本上都能找到其对应的曲子和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