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乐班为我们演出节目期间,区曲协的王志儒老师详细查看了自乐班的戏本子,这些戏本子就是自乐班一帮子从老辈民间艺人那儿口传下来的戏曲歌词,记录和抄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使用的学生作业本和老账本上。由于演唱者文化程度较低,都是手抄的戏词。虽然错别字很多,但唱词文意基本明了清晰。王老师非常惊奇的说:“别看这个自乐班人手不多,但现在还会唱的商洛花鼓老戏文就这个班最齐全,尤其是已经消失了的老民间戏曲《湘子渡林英》戏文全面,且唱腔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调子,特别是花鼓戏中的开门调砚池河镇自乐班唱得非常有韵味,非常难得。”
乡村文化传承人
《湘子渡林英》传承人常善秀今年56岁,是砚池河镇街道村人。2014年从镇妇联干部退休回家。常善秀的父亲胡启汉是砚池河镇有名的农村老艺人,能唱60至80多个花鼓老戏和30多个孝歌。常善秀自幼就喜欢唱戏,她26岁时跟着父亲学会了60多个戏曲。据胡启汉老人回忆,他的父亲自从湖北迁到砚池河,就把在家乡湖北会唱的100多个老戏曲目口传给了他。胡启汉老人为了不把戏文失传,他在80年代曾经办了个培训班,共招了15人跟着他学唱戏,15个学员每人学会了40到50个戏曲。胡启汉就把15人分成两个戏班子在砚池河一带唱戏。
常善秀跟着父亲学唱戏,父亲对她说:“希望你能把戏给传承下去,否则就失传了。”常善秀在10多年间,从父亲胡启汉处学会了50多个小戏。1990年,她和砚池河向阳村的房立宝等8人发起成立了自乐班。自乐班一帮子人互相学习,相互提高。他们在一起差不多能唱50多个戏。每年腊月到正月一唱就是几个月。一天到黑不回家,从砚池河唱到山阳、镇安和柞水。有时一个晚上唱五六个戏,手脚冻烂了也要坚持唱下去,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房立宝今年42岁,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但他自幼喜欢唱戏,是自乐班的铁杆戏迷,他跟着常善秀学戏十多年,会唱《湘子渡林英》《花墙会》,一边唱戏,一边打板子伴奏。向阳村的龚正虎是班子里的二胡手,他拉二胡,也打板子。他家有5口人,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在家照看1岁孙女,他在农闲时也外出当架子工,一家人生活很幸福,参加进自乐班就图个高兴。胡北芹是一个爱唱戏的村妇,她今年40岁,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照看一家老小。胡北芹上小学时就爱听砚池河的老戏班子唱戏,她就跟着老艺人李善印、郭启要学戏,会唱《夫妻观灯》《槐荫配》等完整的老戏。
民间戏曲面临失传
砚池河镇自乐班8个成员,平均年龄47岁,由于地域相对偏僻,外界知之甚少,自乐班现在没有一件像样的乐器,没有演出服,更没有一点经费。平常外出演出,只收一点生活费和活动费,已难以维持演出开支。
房立宝无奈地说:“平时演出一是图个高兴,再就是把戏重温一下,不然时间一长就忘得差不多了。”常善秀说:“我们保留下来的老戏也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来学习,这老戏还能不能继续传承下去,心里实在没底。”龚正虎说:“要是能给我们解决一套乐器和演出服就好了。”
从自乐班成员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一份执着和坚持。但也看到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和更多的无奈。但不管生活的压力有多大,他们都能坚持下来,单是戏本子就凭着自己的一点文化用笔记下来,20多年来把该记下来的戏文基本上都写了下来。
常善秀说:“戏文记下来了,但我们只会唱戏,不会记曲子,怕是后人知道了戏文也不会唱了。现在急需把曲子记下来,才能把老戏原汁原味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