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秀老人身体尚好,与老伴相依相伴。得知我们要采访张福秀,张福秀的女儿专程从西安赶回来。
文/图 记者 吉文艳
在洛南县麻坪镇云梦山村三组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88岁的张福秀老人正端坐在院里,他似乎有点紧张,不时用颤抖的手整理一下衣帽;厨房里,老人的老伴和女儿正在厨房张罗着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下面条。“感谢共产党的关怀,我爸一听你们要来一大早就坐在这等着啦!”这是一位曾经参加过抗战的国民党老兵,用自己的鲜血和青春谱写了一曲反侵略的壮歌。
被拉壮丁上前线
“日本鬼子的大炮轰炸了我的家,枪杀了我的爸爸又拉走了我的妈妈,叫爸爸不答应,叫妈妈也不应……”时隔数十年,张福秀仍清楚地记得这首练兵歌的旋律和歌词。张福秀说,自己7岁起放牛,14岁就被国民党拉了壮丁。“当时家里男丁就我和哥哥,我哥靠给地主扛活养活一大家子人,拿不出钱就得拿人去顶,没办法我就让拉走了。”张福秀回忆,当时国民党拉壮丁的现象很普遍,有钱人可以交钱顶事,没钱的只得上战场,有村民为了“逃丁”只得自残。“有的把手指头用铡刀切了,拉不了枪栓就不抓丁了,有的故意把腿弄坏,上不了战场了。”张福秀说,母亲舍不得还是个娃的儿子上前线,就把张福秀藏在箱子里,又怕他窒息拿衣服隔了个缝。“我从缝里看到国民党翻箱倒柜地寻我,还把我妈推来搡去,我就自己爬出来跟人家走了。”张福秀就这样走了,他不知道年迈的母亲自他走后天天在家烧香拜佛,一双眼睛都哭瞎了。
“我们先后到过丹凤、蓝田、渭南、宝鸡一带,后来坐飞机到达四川凉山后被美国汽车兵拉到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守护陪都重庆。”张福秀介绍,上前线前,中方和美方都会对拉来的壮丁进行体检,体检合格的方能上战场。“上飞机前每人装一口袋当地的土,水土不服时冲的喝;还要给每个人剃头,我当时口渴了要水喝,部队不给喝,我就把剃头水喝了两口。”张福秀清楚地记得,同被拉壮丁的人多得飞机都运不完。当时有传言说他们这些人要被送往缅甸和印度做远征军,途中很多人都试着逃跑,抓住后都被“军法”处置,或是活埋或是枪毙。“国民党的军法很严,我们的‘麻子营长’也很凶,动不动就枪毙人。”张福秀说,自己也曾想过逃跑,那是在体检完后,可没有成功。
韶关会战九死一生
1942年,张福秀被美国汽车兵送往贵州晴隆县后,编入国民党第57军特5营2连,防守位于此地的军库。“现在还记得那里有个叫‘24道拐’的地方,是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那里地势险峻,从下往上看帽子能看掉,从上往下看如置身云端,一路上有很多滚落山涧的汽车。”张福秀说,到贵州盘县后,县长给他们开了战前动员会,号召他们到战场上后奋勇杀敌,并给每位士兵发了两颗纸烟和洋糖。
后来,日本人进犯湖北,部队开拔至孝感时日本人听闻援军前来就又撤退了。“然后我们就又到了湖南,守卫兵工厂,以前都没见过造子弹的,跟看稀奇一样。”张福秀说。1944年,刚满18岁的张福秀打了人生中的一场激战,就是后来的韶关会战,历史上也称第三次粤北战役。粤北战役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广东中北部山区展开的大规模战役。日军为了攻占当时的广东省战时政府驻地韶关,打通粤汉铁路大规模地向粤北进攻。“到处都是鬼子的飞机,我们趴在战壕里一直打一直打,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张福秀回忆,打眼红了自己还近身杀了一个“鬼子”并缴了他的“三八大盖”。打到第五天,张福秀被日军的弹片击中左腿,被送往指挥所所在的湖南郴州医院。这场厮杀一直持续了半个月,在医院养伤的张福秀还不知道,他拼死保卫的阵地最后还是沦入敌军之手,日军攻占了韶关,打通了粤汉铁路,广东省国民政府也被迫向西部山区迁移。“那时候打仗苦啊,武器装备不如人,我们这些北方人到了南方闷热潮湿的地方很不习惯,士兵饱受脚气、烂裆、痢疾等疾病之苦,战斗力也大大下降。”张福秀说,部队缺吃少穿,士兵们穿的棉裤只有小腿肚以上有棉花,其余都用布一绑。“开始的时候部队很不受当地人欢迎,因为很多士兵吃不够,就到处偷粮吃,后来日本人一来烧杀抢掠,群众一看士兵在战场上与日本人厮杀,军民关系融洽了不少。”说到这里,张福秀感慨道:“日本人把中国人就害苦了,强奸妇女,见人就杀,都是我亲眼所见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