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蒋介石的一面之缘
腿伤养好后,张福秀又回到部队的驻扎地贵州修文县马家桥,继续站岗放哨,严防日军从云南进入大西南。一天,张福秀接到命令称蒋委员长要前往马家桥检阅,自己将担任警卫人员,对方圆40里地进行戒严,不准任何人通过。“一听蒋委员长要来,部队赶忙搜刮好吃的好喝的要款待一番,可人家转了一圈就走了,就吃了几片萝卜片子。”张福秀回忆,那天下的瓢泼大雨,士兵脚上穿的都是草鞋,雨水浇在身上冷的人只想打寒颤,可军法严厉又不敢动弹一下,蒋委员长也只是远远地向大家招了下手。“老蒋高个子、高鼻梁,脸上有一块黑色的胎记。”张福秀比划着向记者描述蒋介石的样子。
1945年8月15日正午,是张福秀老人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告终。“我觉得很光荣,我们坐在美国造的大卡车上游街,车上插着国旗,群众也是欢欣鼓舞。”张福秀回忆,由于自己当时在战场上徒手缴了日本人的枪,部队极力挽留他继续当兵,可张福秀惦记自己的老母亲执意回到了家乡。“幸亏回来了,要是继续待在部队,很可能就被带到台湾去了。”张福秀说,“把小日本打败后部队给每人发了200万国币的慰问金,一发我就邮回老家了。当时是排长把我送回来的,一看我屋里可怜回到部队后还给我邮了20万国币,自那以后就跟他断了联系,也不知他是死是活。”张福秀说,回家时自己只有部队上发的一个水壶和一个刺刀。“刺刀是缴获小日本的枪上带的,因为钢水好很锋利,常被村里人借去干农活;那个水壶上印的是英文字,应该是当时美国支援的,后来也遗失了。”
1951年,时年24岁的张福秀用打仗换来的200万国币娶了当地一位姑娘,从此以务农为生,日子过得平静而安宁。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一家28口人有7人都参军入伍当了解放军,可见老人的英雄事迹深深地影响了子孙们。“我现在感到很光荣很幸福,我是沾了共产党的光了,我的儿孙们要好好报效国家。”张福秀说。
采访结束了,张福秀老人还紧紧地握着记者的手,这才注意到老人的右手食指因为打仗时一直扣扳机已经严重变形。虽然老人连一个标准的军礼也做不了了,但他却是当之无愧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