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外的丹江河边,耸立着一座非常罕见的“护林乡规”碑刻,乃清朝护林防火石碑。这块护林碑高约1.7米、宽约0.8米,青石质地,圆首,无座,被青砖包砌。面对江水的碑阳额题四字“规留万古”,字迹清晰可辨,上刻“光绪十三年十一月立”,距今已有126年。石碑阴额题四字“永垂不朽”,碑文大意是梳洗楼是秦楚豫三省接壤之地,“以商养生,各守本业,勿可妄为”,乡规约定,“漆树,偷砍一棵者,罚钱一千文,一枝者,罚钱五百文;柴山树林,偷砍一林者,罚钱一千文,砍一担者,罚钱五百文;禁牛羊猪鸡入地贱食禾稼,倘食苞谷一棵者,罚油一斤……”乡规约定,如有违反的,“轻则同众议罚,重则送官究惩”。
一块碑石两面都有碑文,而且涉及到120多年前的政治、经济、民生多个方面,实属罕见。虽经百年风雨侵蚀,江水几次淹没,至今仍巍然挺立,碑体完好,碑文无损。百年育人,十年育树,从中可以看出先民爱林护林的决心和斗志,赏罚皆分明。今天仍对梳洗楼村乃至全县育林防火有重要警示作用和参考借鉴价值。
梳洗楼村海拔只有214.2米,是陕西省海拔最低的地方。历史上,梳洗楼处于商山古道和丹江航运的交会处,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这里的大宗土特产生漆、桐油远销湖广等地,小有名气。改革开放后,梳洗楼人又利用海拔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蜜桔种植,加上土壤适宜,这里生长的蜜桔个大味甜。深秋时节,满山遍野,房前屋后,到处是一片片金灿灿的蜜桔,造林爱林,让梳洗楼人尝到了甜头。由于海拔低,气候温热,其物象与秦地又有不同,每年夏季小麦收割有全县“第一镰”之美誉。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历来成为游人向往之处。
有历史记载,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在明朝天启三年途径梳洗楼,从丹江泛舟而下出商南,结束为期6天的商洛旅行,留下了《游太华山日记陕西西安府华阴县》和《徐霞客日游记》。徐霞客先生的商洛之旅,在他三十多年的旅游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梳洗楼也因徐霞客而载入史册,留芳391年。
著名作家贾平凹、阿城、著名女电影演员斯琴高娃曾来过梳洗楼村,电影《月月》大部分外景曾拍摄于此。据村子老年人回忆,《月月》拍摄期间招录农民演员,村中好多人乐坏了,踊跃报名参加试镜,都想当“名人”!《月月》1986年上映后,“梳洗楼”也随之名声扬外,成为厚重的文化瑰宝,在秦岭南麓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