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潮,男,时年24岁,洛南县保安街人,原西安广仁医院学生,卢沟桥事变爆发,学业未竟。在民族危难之际,他和同学积极寻求抗日救国的途径,后经陕西省卫生厅介绍到河南洛阳白马寺一四六后方医院任职。走时,他和罗锦文相约:若要上前线,一定要通知他。收到罗锦文的信后,崔便立即弃职返回西安。据崔后来回忆,他们见面后,罗锦文对他说:“日寇已打到山西,半壁山河将要陷入敌手,国难当头,民族危机加重,前方将士正在浴血奋战,伤亡很大,急需很多医护人员去救护,我已同‘八办’取得联系,准备组织一支医疗队开赴前方……”听了罗锦文的话,他心情十分激动地说:“去抗日前线是我的夙愿。一四六医院医疗条件虽然不错,个人待遇也很优厚,但看到祖国的美好河山被敌践踏,骨肉同胞在痛苦中呻吟,我的心像刀扎一样难过,上前线我当然求之不得!”崔海潮以看望未婚妻为名来到省立医院,想动员未婚妻赵玉莲一同前往。可是不管崔怎样开导,怎样讲抗日的道理,她都摆脱不了家庭的束缚。最后,崔海潮表明如不能一同前往抗日前线,婚姻关系就难以维持。赵玉莲想以爱情为纽带挽留崔和她一起在西安工作,然而,比起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兴衰,爱情就到了次而又次的位置了,强烈的民族责任心驱使他毅然离开了自己心上人,奔向抗日前线。
洛南县保安街人吕书林,当时是西安广仁医院学生,毕业后留院工作。崔海潮约他一同来到省立医院,想动员自己的胞妹吕英杰一同参加救护队上前线,当得知妹妹早已报上名后,便问:“参加救护队上前线是很苦的,甚至还会流血牺牲,你怕不怕?”“你们不怕,难道我就怕吗?”听了妹妹坚定的话语,他十分高兴。
省立医院的内科护士胡秀英,是西安市人,1934年考入省立医院后,在中共西安地下组织和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崔廷儒的教育培养下,思想不断进步,到前线去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决一死战,已成为她的一个愿望。所以,一经罗锦文发动,她积极响应,还联系了省立医院翟碧文等人参加了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上前线时,她仅仅只有16岁。
1937年10月中下旬,为遮掩国民党特务的耳目,罗锦文一面坚持全天门诊,一面派苏道理先后到广仁医院、培华职校通知队员准备集中。这时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成员已基本到齐,外地工作的同志均已回到西安,共计14人,其中男青年9人,女青年5人;洛南籍8人;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6岁。
出发前夕,罗锦文来不及和父母道别,便写信给父母,告知自己的行踪:“儿已同同学组织救护队,儿任队长,事已就绪,不日可将队员招齐,以备出发前方。当这困难的时候,无我无家,因是事实,假使日本鬼子来此,我们做亡国奴呢?还是当刀下鬼?这是3岁童子也料得到的。”“儿已退出股东,共折一半,合洋160元,七折八扣,吃亏不小,这也是儿自愿牺牲……”言虽不多,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一个普通青年的爱国之情、赤子之心。
1937年10月下旬,罗锦文领着苏道理、崔海潮、吕书林等两次到西安七贤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受到伍云甫处长的热情接待,伍处长传达了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的联名回电:“不怨苦可前来,这是十二分的欢迎。”救护队出发前,伍处长与大家见面并进行了亲切交谈,向队员们介绍了残酷的战争与艰苦的生活,他说:“前方将士多么渴望医务人员,你们去,那真是雪里送炭……”伍处长的话使这些年轻人心里热乎乎的,报效祖国的重担压在了他们的肩上,他们又兴奋,又心急,恨不得插翅膀飞向前方。罗锦文代表全体队员表示了决心:“你放心,我们宁肯战死疆场,不当逃兵,不打败日本侵略者,不回家园。”伍处长当时也很感慨,一边和队员一一握手道别,一边不停地点头说着:“好啊!好啊!”直送同志们到门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