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马泽平
王玉芬精心伺候着蚕宝宝
村民采摘桑叶
交售蚕茧,是蚕农忙碌又喜悦的时刻。
三夏时节,对于洛南县四皓街道办连河村在家养蚕的群众来说,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挖洋芋、收麦子、锄草、养蚕……所有的农活都集中在了一起,蚕农们每天起早贪黑,有时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近日,记者走进了连河村,近距离感受了他们忙碌的生活,也从中体验朴实村民辛苦忙碌中的快乐。
人可以饿不能饿着蚕
沿着干净整洁的通村水泥路,从四皓街道办驱车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连河村。雨后初晴的连河村路边连片的桑叶林里,零散地分布着采摘桑叶的蚕农。眼下春蚕已经进入“四眠五龄”期,蚕宝宝开始大量进食桑叶,生长发育迅猛,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蚕农最忙碌的时候。村民王玉粉是连河村的老养蚕户,并村后空闲的村部由镇上建起标准化养蚕室后,她每年都能养上三张蚕。记者来到她家的时候,她一边和镇上蚕桑技术员杨辉交流,一边忙着给刚睡眠起来的蚕宝宝喂桑叶。
“喂蚕到了这个时候,一天到晚有时吃不上一顿饭。”王玉芬说,一想到这些蚕宝宝马上就可以变成几千元的现金,丝毫不敢大意。“我们又出不了门,一年就靠这些蚕宝宝,人可以饿着,但不能饿着蚕。”王玉芬告诉记者,他一家6口人,四眠五龄期,蚕儿的进食量特别大,长势迅猛,每天天一亮就要起床喂蚕,然后抢时间再到田里采摘新鲜的桑叶,一天得重复好几次。每到这个时候,王玉芬老伴儿和孩子们都会从外地赶回来帮忙采摘桑叶。“要是价格好的话,今年两茬蚕也能挣上上万元,再忙心里还是乐呵的,有时我们一家都是泡碗方便面就又忙起来。”说完,王玉芬脸上黝黑的皱纹间舒展着笑意。
科学养蚕创出致富路
在连河村,一般的蚕农只能喂两茬蚕,可是西七组的雷剑夫妻却能养三茬,一年靠养蚕能挣上十万元。在街道办干部的帮助下,记者来到了村里有名的养蚕大户雷剑家。
雷剑的家门口,两旁的桑枝堆成了小山。温热拥挤的养蚕室里,温度计显示为24摄氏度,一张张密密麻麻的方格蔟里,“住”着一只只白白胖胖的蚕茧,俯耳细听,似乎还能听见里面的动静,那是蚕虫正努力地吐丝呢。
老雷一家三口正忙着捉蚕上蔟。春蚕正到了上蔟结茧的时节,19岁的儿子雷超高考回来帮父母养蚕忙了快一个月了。雷剑说,他养蚕20年了,依靠科学养蚕每年都赔不了。“有时受市场变化,就是价格有波动,不存在养蚕还没上蔟有的就全成了僵蚕了。”他介绍,掌握小蚕共育技术快10年了,村里几家大的养蚕户的蚕苗大部分都是从他这养蚕室里育出去的。“我把窗户通风,你都感觉很暖和,是因为我这养蚕室有地火龙。”雷剑道出了他一年能养三茬蚕的秘密,有地火龙能控制室内温度,这样蚕宝宝长得比其他小型农户的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