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山阳故事,凝聚发展合力”系列报道之五
在高坝店镇街道村陕南移民搬迁点上,排排楼房列道银花河畔,飞檐斗拱,一派漂亮的徽派建筑,在经历过“7·23”毁灭性的灾难后,居住在偏远山区的群众整体搬迁到街道村,住进了政府扶持兴建的新楼房,他们没有了山洪来临前的恐惧,过上了舒适的幸福日子。像他们这样的山里群众整体搬迁过上好日子,山阳的每个镇都有,尤其是从2012年起,该县启动“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摒弃了“摊大饼”“撒胡椒面”的方式,捆绑资金,整合项目,每年重点建设50个村子,全面“升级”基础设施、民居环境、社会事业、农村党建、产业基地。如今,己建和正建的202个“示范村”惊喜不断,天壁山下、金钱河畔、漫川关前、丰阳川上,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靓丽画卷徐徐展开……
握指成拳
搞建设,资金是“硬头货”,提起2012年县上下拨50万元建设资金和1000吨水泥到高坝街时的情景,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时来用三个字形容:“及时雨”。
“不是每个村都能争取到项目,没钱搞啥建设?”在刘时来看来,虽然县上支农惠农政策很多,资金投入力度也在增加,但全县200多个村都在争取,机会不多,即使争取到了,分到手的资金也有限。“蛋糕就那么大,分的人多了,只够抹抹嘴,想填饱肚子,难!”
“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入,加上缺乏重点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使新农村建设往往“水流沙滩不到头”。山阳县委书记李吉斌认为,举全县之力,聚项目资金,合力攻坚,农村才有出路。
2012年起,山阳县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帮扶、村镇实施、捆绑资金、整合项目、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思路,每年集中精力建设50个新农村示范村,一张蓝图绘到底,力争5年实现全县所有农村党建水平大提升、基础设施大改善、民居环境大改观、文化事业大繁荣、主导产业大发展、农民收入大增长。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分散资金“握指成拳”,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活多渠道资金投入,将建设资金的“雪球”越滚越大。县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涉农资金在不改变项目性质的前提下,实行跨类别、跨部门和部门内部整合,捆绑使用,重点向“示范村”建设项目倾斜。
实际上,划拨到村的资金和水泥并不算多,但它就像发面酵子,发酵出群众自筹、一事一议、配套项目、财政奖补、社会捐助等多渠道资金。这样一来,平均每个“示范村”实际投入各类建设资金可达1100多万元。
水入户、路修宽、房建好,昔日被群众戏谑为“烂猪圈”的高坝街村己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依托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村子骨架拉大2.8倍,人口由4000多人增加到万人以上,传统农村升级为新型农村社区,七大类产业落地生根。从此,高坝街人有了骄傲的资本,不仅出门穿着锃亮的皮鞋,而且跟城里人一样,享受着优越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全市一流的幼儿园1所、体闲健身广场3处、文化娱乐场所3处、公厕4个、门面房800多间、大小超市20多个……
从农村到新型农村社区,改变的不只是名称上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也在持续发生: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以及村规民约的制定,引导着村民在崇德向善的道路上“同频共振”。
“以前有谁知道广场舞是啥,现在都注重早晚锻炼!”看着村庄一天天变样,村民们己慢慢从“看人家城里人”的羡慕变为“感觉比城里还好”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