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变美,更要把产业做实。不满足现状的周长海和村干部一起,采取“集中流转土地、群众种茶管理、企业收茶帮销”的方式,建设茶园2000亩,动全村酬的人种茶叶。“不仅如此,板栗、油菜、黄姜和禽养殖等产业都在向好发展,预计今年人均收入可达1.2万元!”周长海说。
外塑形象,内强筋骨,“示范村”建设不仅顺了民心、提了心气,也让农村形成向好发展的“涟漪效应”。
5月7日,笔者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法官庙村六大项目基地尽收眼底:200亩石坎梯田茶园己建好,旁边是一家公司的茶叶加工休闲区,中间正建的九眼莲基地可达1000亩,以供观光的河堤和拦砂坝旁垂柳依依,远处山坡上栽种的300亩大樱桃套种着油牡丹,旁边配套农家乐……未来“莲田叠翠、食藕品若、休闲采摘”的景象似在眼前。
“多亏示范村建设打下好底子,要不然怎能吸引企业来投资?”法官庙村老支书赵贻根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年轻人着急往外跑,现在都争着回乡创业。粗略算来,近两年主动回来创业的至少有90多人。
41岁的高田组村民杨修祥常年在外打工,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除去花销,一年所剩无几,孩子也因无人管教,成绩直线下降。去年回乡过年,他被村上创建“美丽乡村”的远景规划深深吸引,毅然决定回乡承包10亩莲菜,在莲池内搞生态养鱼,还承包20亩大樱桃和油牡丹。年底莲菜卖上价,年收入达8万元。
“家乡越变越好,谁不想在家门口挣钱?”提起现在的生活,杨修祥颇为满意,“返乡后能多陪家人孩子。这不,孩子也顺利考上了重点中学。”
“不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都与农民无缘,也不是边远的山区都缺少发展前景,因地制宜、统筹发展正在缩小村村差距、城乡差距。”李吉斌表示,由“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由“分散投入”到“集中建设”,由“局部改善”到“整体提升”,一系列更具“含金量”的举措,会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多活力,让群众感受到更多“幸福感”。(张 帆 高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