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左京 王倩

文/图 记者 左京 王倩
小巷深幽浅篱笆,庭前院后陌上花。窗外,院墙下那一棵老杏树早已挂满金灿灿的小果子,风一起这些小家伙总在绿叶间探头探脑地跟人捉迷藏。旁边的核桃树也已硕果累累,不时掉下来几颗绿皮核桃,早早便被淘气的小主人砸开剥仁吃了。这里,是102岁的太婆巩引娃的家,商州区夜村镇刘一村。出身于普通农家的巩引娃,经历过战乱年代的艰苦,也见证了新中国从积贫积弱、千疮百孔走向富强。百年人生的风风雨雨,如今这位长寿老人有国家的关怀,有儿孙的陪伴,苦过甜长。
忍痛搬家为革命
今年84岁的姜周汉是巩引娃的大儿子。一说起自己的母亲,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忍不住摘下老花镜,默默地擦了一把眼泪说:“我妈可怜,受的罪多了。”姜周汉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他的家在甘河沟一处山坡上,周围没有人家,几十亩地都是他的祖父在管理,农忙时节还要雇人帮忙收割。“听老人们说,当初我太爷爷分家,我爷主动提出,我们这一支人多,就把山里的坡地分给他,自力更生。那时候我家里条件还可以,我妈就在家里帮我婆做饭,她们婆媳处得非常好。”
巩引娃是一个地道淳朴的农村妇女,她不懂得政治,但是她懂得分辨好坏是非。也因此,当共产党的一支游击部队落脚在她家所在的山坡时,一家人热情地招呼吃喝,就像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国民党不知道咋得到的消息,跑到我家来查户口,给安了个窝藏土匪的罪名。我妈没办法,带着我们兄妹几个去投奔娘家舅舅。”姜周汉说,他们一家最初搬到母亲的娘家棣花,住的是一间土房子,还是找别人借的,条件非常艰苦。就在搬家后不久,血气方刚的丈夫姜中治在巩引娃的支持下和弟弟一起正式参加革命,而抚育儿女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巩引娃一个人身上。
换粮借麦育儿女
搬家后的巩引娃种着两三亩地,艰难地养育着自己的儿女们。姜周汉记得,那时只有十来岁的他总和大妹子跟着母亲去地里除草、捉虫。“我妈是小脚,走不快,到了稻子地里,她连鞋在泥水里干活,手上就不停,看着叫人心疼。”度过家庭生活最艰难的5年,1949年全国解放,姜中治因家庭生活困难向部队申请回家,一家人得以团圆。
在巩引娃的二儿子姜志周的记忆中,饥饿的童年里,饭桌上母亲周围围着他们兄妹5个,每次母亲都把稠的给孩子和丈夫吃,而自己永远都吃稀的,有时候甚至连稀饭也吃不上,这也是母亲至今都消瘦的原因。“1958年,那一年我们的地被水冲了,生活特别困难,我妈就白天干活晚上去担沙,就这家里还是饿一顿又一顿。还记得1962年过年,家里实在没啥吃了,我妈就到外面去借粮食,15斤稻子我们一家子从初一一直吃到十五。”姜志周说,是母亲用她惊人的毅力把5个儿女全部养大成人。
贤惠妯娌人缘好
在刘一村,一提起巩引娃,人们用得最多的词,便是贤惠。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除过看护自家的孙子重孙,给孩子们一针一线纳衣裳,洗衣做饭减轻儿子儿媳的负担,善良的老人还把全村的孩子都当成她自己的孩子,见了谁家的孩子都要稀罕地抱一抱。村民李雪娃告诉记者:“前几年她身体好,我要到地里去,娃太小,她总是主动给我帮忙看娃,有时从地里回来,她把饭都给我做好了,叫人咋能不爱戴她。”
在巩引娃老人的一生中,最让村民乐道的一件事,便是她将已成年的大儿子姜周汉过继给了自己的大嫂。1962年,姜周汉27岁。一直无所出的大嫂因担心自己身后无人送终,便向亲如姐妹的巩引娃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已经有5个孩子的巩引娃看到大嫂孤苦伶仃,善良的她与丈夫商量后便将姜周汉过继给大嫂,了了大嫂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