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李 亮

临走时,老人向一同去的军人行了个军礼。

老人和侄子一家的合照

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说起时不自觉就会绽开笑容。
2015年6月下旬,麦粒已经进仓,处处都能看到农人们绽放的笑脸。这是陕西省长安区细柳镇南等村一个下雨的早晨,村民大都在家中休息,90岁的刘汉章——一个曾当了30年班长的抗战老兵,被记忆牵引到他曾经历过的抗战岁月,那个吃不饱的年代。在那段岁月里,他和他的战友不屈不挠,同仇敌忾,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烽火里出没,在危险中坚撑。听完他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震撼,不仅为他曲折的人生经历,更为他身上散发出的坚强的力量。那力量与许多老兵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贯穿了半个多世纪,驱散了战争烟云,迎来了今天的和平盛世。
被拉壮丁
那是1941年,刘汉章16岁。国民党在他的家乡山阳县石佛寺镇板庙村拉壮丁,规定是:家中如有兄弟3人则至少1人当兵,兄弟4人需有2人当兵,兄弟5人需有3人当兵。刘汉章原本姊妹7个,他是老大,有4个弟弟,2个妹妹。因为家里贫穷,一个妹妹生下一个月就死了,最小的弟弟因为养不活刚生下来就被父亲掐死了,另一个弟弟在小时候摔死了。所以,当时他的家里需要出一个壮丁。因为两个弟弟年龄小,这个事就落在了刘汉章的身上。
因为刘汉章是家里主要的劳动力,在被拉去当兵的路上,他常常想要逃跑回家。“那时家里真是无法想象的穷啊。”刘汉章说。家里住的是地主家的草棚,租地主家的地种,如果一年到头,粮食收成不好,租钱交不上,就只能被地主赶出去。记忆中,他搬了19次家,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被子,每次搬家时被子一抱就离开了。“我是老大,母亲生下我不容易,就想着回去帮忙,但一直都没机会。”他说。
他跟着国民党的兵从漫川走路到灞桥,后来去了宝鸡,宝鸡是他们新兵训练的地方。在那里训练1个月后,排长就让他当班长,他不愿意,一是因为他不识字,也是因为他惦记家乡,老想着回家。后来,在部队领导的说服下,他当了班长,自此,开始了他30年的班长生涯。
生死战场
新兵训练完后,他被编入了胡宗南的部队,之后,参加了多次抗日战役。如今,已90岁高龄的他大抵也记不清具体的战斗日期和地点,只有一些生死离别的场景深深印在他的脑海。
当时与他一起参加战斗的老乡有两个。其中一个是他的邻居,姓王。刘汉章大约回忆起那应该是在潼关与日本人打仗时,邻居不幸被日本人射中,倒在了血泊里。他刚好看见了这一幕,立即奔了过去。“虽然我们知道战场上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但是当我看到同乡倒下的那一刻,我仍旧无法接受,甚至都觉得自己的心脏也跟着停止跳动了。”刘汉章说。邻居牺牲前告诉他,在他的鞋底钉了12块银元,让刘汉章取了用。
刘汉章将战友鞋底的12块银元取出来后,花5元买了一副棺材,7元买了一块地,将战友埋了,他还给墓地旁种了两颗树。“后来的几天我都吃不下东西,泪水不停地流,心里无比悲痛,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刘汉章说。行军打仗,他不怕苦,也不怕累,最怕的就是生离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