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县区动态  »  民生资讯

农民画家

农民画家  文/图 记者 王 涛

2015-07-16 09:10:24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文/图 记者 王 涛

写生,是何石红最大的享受。

写生,是何石红最大的享受。


  他,一个农民,做过彩绘、当过教师、也搞过建筑,但是,无论何时何地在做什么,作画都是他最不吝为之付出的;他身居农村,生性淡泊,身居山水画山水,孜孜以求,做一个艺术路上的朝圣者;他没有受过专业指导,但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老师,凭借着热爱和坚持,他创作的山水画意境高远,深受大众喜爱。他就是洛南县石门镇农民画家何石红。
  与画结缘
  衣着普通,不善言谈,是何石红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初次见面,是在一个书法笔会上,何石红正在聚精会神地创作,浓淡相济的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随笔流淌,云雾锁山尖,杨柳岸,小桥流水人家……一幅美丽的山水丹青画就此潇洒地诞生了,落上款,盖上朱红印章,就像待嫁的少女一样标致、清新、典雅。
  现年43岁的何石红面对记者的采访,显得有点儿拘谨,但聊起绘画,他却非常健谈。他告诉记者,他自幼就和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0岁时,村上来了几个文化馆干部帮忙给村民的粮柜上做彩绘,精美的图案深深地把何石红吸引了。自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他把书和作业本的空隙处都画满了画。被老师知道后说不好好念书,竟在书上乱画。但是,全校300多个学生,他的画画的最好;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石膏像,他就用泥巴自己捏了一个,以便进行素描学习;严寒的冬天,就在自家堂屋的那张板凳上,他蜷缩着练习绘画,每天至少一幅,不画完不吃饭。
  灵感来自家乡
  何石红所居住的石门镇是一个四周山峦叠翠,风景秀丽的地方,尤其是鞑子梁,他经常到那里去作画。何石红说:“作画的时候都是有一幅画面在心里,看多了周围的山水,自然也有了灵感。”有的时候他背着帐篷,在鞑子梁一呆就是一个星期,所谓身居山水画山水。
  “10多岁的时候吧,最喜欢和村里放牛娃一块上山放牛,我就画放牛的场景,直到很多年以后才知道那叫写生。”何石红说。在破旧的土炕旁,在浓烟滚滚的灶火旁,熬着苞谷糁,煮着土豆,一旁的缸里有酿好的酸菜,大多是萝卜叶子和山野菜,生活很是贫苦。由于家境贫寒,何石红没有去美院深造的机会。经常是一个人孤单的靠在校园的墙壁上,手里捧着一本书,啃着黑硬的馒头,连同苦涩的泪水一起咽进肚里。拼命读书与拼命创作使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而这种快乐给予他无限的慰藉,让他逐渐创出自己的艺术路子来。他的画日渐成熟,那红叶、河流、林木,无一不给人一种深远、宁静、大气的感觉。
  随着阅历的增长,画技的成熟。何石红的画作也越来越受到周围乡邻的肯定,每当村里人给新房装修,都会请何石红在柜子上、墙上做彩绘,或是讨要一幅画作,既好看又文雅。凭借着手中的丹青妙笔,何石红还一度被聘请为当地一所职中美术教师,很受师生欢迎。
  用画留住家乡美
  已是不惑之年的何石红,所做之画笔底之物皆有灵气,所绘山水栩栩如生。他已记不清自己到底画了多少画,其中以山水画为主。这些画作渐渐也让何石红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他说,只要有人欣赏我的画,我都乐于赠予或出售,看见朋友客厅里挂着自己的画作,也能稍微增加一点家庭经济收入,我感觉心里特别满足。
  “画画无非就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在画不下去的时候翻一翻经典,借鉴一下。”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增加,何石红越发觉得艺术的道路是无限宽广的,自己还要学的还很多。

  • 相关阅读
  • 百岁太婆巩引娃

    文/图 记者 左京 王倩  文/图 记者 左京 王倩   小巷深幽浅篱笆,庭前院后陌上花。窗外,院墙下那一棵老杏树早已挂满金灿灿的小果子,风一起这些小家伙总在绿叶间探头探脑地跟人捉迷藏。旁边的核桃树也已硕果累...

    时间:07-16
  • 乡村好人

    文/图 通讯员 宋奇瑞 杨 鑫 记者 肖 云姜启伟帮助村里的独居老人挖洋芋  看到孩子落水挣扎,他手机都来不及掏就跳进去救人;老人心脏病突发倒在路边无人敢扶,他抱起老人找来车辆送去十几里外的县城看病;面对火海...

    时间:07-16
  • 抗战老兵的曲折人生

    文/图 记者 李 亮临走时,老人向一同去的军人行了个军礼。老人和侄子一家的合照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说起时不自觉就会绽开笑容。  2015年6月下旬,麦粒已经进仓,处处都能看到农人们绽放的笑脸。这是陕西省长安...

    时间:07-16
  • 丹凤对文保单位进行安全检查

      本报讯 (索志锋 张 伟)近日,丹凤县组织人员对田野文物和古建文物等15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拉网式安全排查,消除隐患,确保文物安全。   丹凤县文化市场执法大队针对文物古建筑的基础、防火、防汛、防盗设施和损...

    时间:07-16
  • 镇安孝心少年引起中央媒体关注

      本报讯 (记者 马泽平 通讯员 魏 华)本报4月7日以“妈妈,你在哪里”为题,独家刊登陕西最美孝心少年蔡肇余的故事后,引起了省内外不少媒体的关注。7月11日,CCTV大型公益活动陕西组委会委托西安教育...

    时间:07-16
  • 洛南部门联动严守生态红线

      近期,洛南县环保、国土、公安、林业、安监、工商及涉镇政府联手,成功制止了在洛南境内发生的非法开采玛瑙石行为,使一时混乱的矿山秩序恢复正常,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当地群众拍手称快。这是洛南县近年来保护...

    时间:07-16
  • 商南“远教+田间课堂”促农增收

      本报讯 (孙传卿 魏建斌)商南县从县农业、畜牧、林业、科技等远程教育成员单位,抽调30名专业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组成5支远教专家服务队,依托各镇、村远程教育学用实践基地,上门送专业技术,定期...

    时间:07-16
  • 丹凤上半年7560人脱贫

      本报讯 (冯永发)今年以来,丹凤县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上半年1989户7560名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丹凤按照“投资规模不减,建设内容不变”的原则,县财政投资30万元,包扶部门出资30万元,扶...

    时间:07-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